有没有发现,不管在天南,还是地北,大部分的家庭不再是传统的农耕家庭。
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扎根在老家的人少了,外出打工,创业致富的人多了。
就是一家人,也是各奔东西的样子。
到了过年,总有人奔袭千里,回到老家,感受老家的灯火。
不是外地的年味不浓,而是老家的年味更有乡愁味。
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了,你是否在准备回老家过年呢?还是你已经回到老家,吹上了故乡的风?
如果你和兄弟姐妹一起吃顿饭,就会明白,大家不是一家人了。
01
父母老了,伺候不了一群“来自外地的人”。
在我的老家,有一个段子:重阳节,有很多人去孤老院做关爱活动,给老人们洗脚。
一天之内,七八拨“好心人”,来了又走了。老人们被洗脚七八次。
平时呢?孤老院里静悄悄,老人们一个月都难得洗一次脚。
为此,有老人抱怨:“好心人,求求你们,过节别来了。”
看过段子之后,再看看我们的家庭,过年的时候,不也类似吗?
老父母一年到头,也没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少了嘘寒问暖。一到过年,儿女们都回来了,一个个送鞋子、衣服。
老父母若是走不动了,儿女们一回来,轮番给父母洗澡,洗脚,按摩。
老父母享受了儿女的孝顺之后。接下来的几天,就应该考虑,如何让儿女们感受过年的滋味了。吃喝拉撒睡,是免不了的。
本就一把年纪的父母,打起精神来,准备年糕、蔬果等。
若是父母走不动了,过年的准备工作,都落到了“和父母最近的人”的身上。也就是说,谁平时照顾父母,谁就准备迎接兄弟姐妹回来过年。
没日没夜地照顾父母,够折腾了。过年还要折腾一番,就为了兄弟姐妹回来享受一番,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换做是你,独自伺候父母一整年,过年的时候,还要伺候一群从外地来的“客人”,并且吃喝拉撒睡五六天,你愿意吗?
更可怕的是,父母在外来的“儿女”面前,会说身边的儿女多不好,鸡毛蒜皮的矛盾,都有。父母又对外来的“儿女”嘘寒问暖,认为这些儿女都是“骄傲”。
你听了父母的话,你还会甘心地伺候父母吗?内心的怨气,肯定来了。
02
父母走了,老家的兄弟,不太欢迎远来的“兄弟姐妹”。
按照传统习俗,父母走了,老家的房子和地,就分成几份,每个兄弟一份。外嫁的女儿一般没有,没有外嫁的就有。
过年过节,兄弟到老家,各自回到老屋;姐妹来了,就住在兄弟家。
现如今,传统习俗在慢慢改变。很多家庭,外出多年、在外地安居的兄弟,不会要老家的东西,或者为了发挥财产的作用,老家的一切都给了一个兄弟。
比方说,种果树的家庭,兄弟姐妹都分一点点果树,收益太少;若是全部给一个人,收益还行。
你作为一个常年外出的人,回到老家。熟悉的 环境,熟悉的房间,会让你很亲切。
但是你住一晚是可以的,住几天就不行了。毕竟,你住的不是父母家,是兄弟家。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
另外,你的兄弟和你有血缘关系,都在老家长大,对你很友善。但是你的嫂子是什么态度,应该看一看。
有的家庭是嫂子当家,兄弟没有开口的权利。你到兄弟家,看了嫂子的几个冷眼,很快就不舒服了。
人到底是会变的,小时候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吵吵闹闹。长大之后,就各奔东西,谋生去了;中年时候,都结婚生子,关注的焦点就到了子孙身上,而不是同一辈的人身上。
没有必要用老眼光,去看新人情。还是与时俱进,适应新常态为好。
03
成年之后,兄弟姐妹,最好是各过各的日子。
俗话说:“鱼放三天发臭,客留三天讨嫌。”
兄弟姐妹各自成家之后,应该学会保持距离,各自生活。这不是冷漠,而是真诚。
父母在的情况下,大家常常聚集在父母家。并且要安排好,谁来做饭,谁出钱,千万不要累坏了父母,也不要让在老家的兄弟,承担了一切。
若父母走不动了,应该齐心协力地尽孝,出钱的出力的都要有。在外地的人,回到家,不是客人,而是“主人”。
平时对父母尽孝,比过年的时候,忽然“大孝”,要好一万倍。
父母走了之后,过年过节,兄弟姐妹互相走动,如亲戚一样,就可以了。若是感情很好,谁有困难,帮一把就很不错了。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曾经是以父母为主的大家庭,矛盾不断;后来是以兄弟姐妹为主的小家庭,各有苦衷,也各有幸福,小家庭之间,也有苦乐。
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
随着大家庭传宗接代,血缘关系也逐渐会变淡,这是自然规律,不必伤心。
04
苏轼说:“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只要好好珍惜当下的日子,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至于明年会怎样,那也不要担心了。人啊,问心无愧就行了。
也许来年,外出奔波的人,不会回老家过年了,那也没有关系,此心安处是吾乡。
也许来年,老家也荒芜了,也没有关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树大分丫,家大分家,都是常情。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