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红书的姐妹真的没有骗我,这个茶有帮到我缓解姨妈期阵痛欸! ”

刷到这条美版抖音(TikTok)上被140k人点赞的视频的时候,我下意识看了Po主,JessicaLuc,一个皮肤晒成古铜色的混血美女小姐姐,估计是刚从小红书串回家。视频里,她正对着自己的厨房灶台,用锅煮着生姜红枣和枸杞的混合液体。


大数据大概是观察到我感兴趣,紧接着推了一个点赞高达26.5k的求助贴:“这个胶原蛋白丰富的银耳还有没有其它菜谱用法?我是从小红书上学到的”。

这次是个白人阿姨,我翻了翻她主页,近半个月都是玫瑰花茶、枸杞银耳,甚至发明了… 银耳做的包子? 评论区也是热闹异常,大量美国 ip 的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也刚去亚洲超市买了银耳,或感慨作为素食主义者从来没想到有朝一日能吃到这么美味的胶原蛋白素餐。


一夜之间,中国家家户户橱柜里的枸杞、银耳和红枣成为TikTok难民回家后最炙手可热的食材之一?这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我们这波文化输出,真有这么厉害么?



在美国留学生活的这些年,我很少见到对中国这片神秘东方土地有了解欲望的普通群众。平日跟朋友聊天,也大多是男性友人对政治的高谈阔论。前阵子有个当记者的朋友去秘鲁采访蓝莓,听说当地蓝莓出口中国,还特地发信息向我求证:中国人吃过蓝莓吗?

所以美国人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是我逐渐夯实的认知。


所以当美版抖音TikTok面临禁令,当一批年轻美国人自称“TikTok难民”跑来小红书跟中国普通老百姓展开“中美大对账”,我和所有人一样困惑而震惊。不过很快,特朗普政府上台,禁令暂缓,这批人就纷纷回“家”了。

本以为这场短暂而热闹的中美人民生活大交流会就此告一段落,没想到,这批“难民”竟在小红书学习到了不少东西,余波未了地在美版抖音上,开展了一轮让人眼花缭乱的正宗中餐学习运动。

拔得头筹爆火的食物,是蒸蛋羹。

很难跟大家描述美版抖音上,“蒸蛋羹”火得多夸张:一个点赞2百万的视频里,语调兴奋度极高的法国人,说着一句话都让人听不懂也不配字幕的法语,在自己小小的厨房分了三个视频尝试做蒸蛋羹。评论区里全是老外在回复:我虽然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我就是想看;我从来没看见过鸡蛋这么做的;这明明是中国的,他怎么貌似在说这是日本的?


还有一个5万粉,面庞羞涩的白人小姐姐,面对做出来成品极其漂亮的蒸鸡蛋,认真解释:“蒸蛋羹的最后一步,是你必须把鸡蛋切成菱形角度。我切的肯定不够漂亮,但我努力了。”


作为一名江浙沪长大的姑娘,我看着这么多的老外紧张而认真地,集体学做一道老家最常见的家常菜时,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小时候在外公家吃得最多的就是蒸鸡蛋,生病或者胃口不好时,外公总能快速变出一碗光滑鸡蛋羹;这道菜好吃是毫无疑问的好吃,但技术含量嘛,我一直以为也就不过如此。

当我不断看到视频里那些出动了量杯、数字温度计和密密麻麻食谱笔记本的外国人时,才意识到中餐里太多的技巧和学问都被我当成理所当然。我那粗线条的老爸,就总是能把鸡蛋羹蒸得坑坑洼洼,仿佛爆痘年轻人的皮肤,不是忘了用温水热水混合蛋液,就是忘了在蒸的时候给蛋液加上一层保鲜膜——看似能被中国长辈们手到擒来的鸡蛋羹,原来真的不容易做好!

还有一个让外国人争相学习的中餐家常菜,番茄炒蛋。

这道菜背后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一位墨西哥妈妈在小红书上发布的求助帖,她有位自闭症儿子,一直不太喜欢主动吃饭,因为儿子对中餐有表达过一些好感,这位妈妈就想学做一些简单的中国菜,让孩子喜欢上吃饭。帖子一经发出,评论区就炸锅了,传统的番茄炒蛋、可乐鸡翅,各种常见的“中式哄小孩“料理菜谱都被迅速分享。番茄炒蛋因为简单易做、营养丰富且口味讨人喜欢,脱颖而出,被最多人推荐。


这位墨西哥妈妈根据网友们建议,第一次尝试制作了番茄炒蛋。结果非常让人振奋,儿子不仅欣然接受了这道菜,还吃得津津有味。妈妈回到帖子感谢了每个教过她番茄炒鸡蛋的网友,并且也打开心扉和大家一起分享自闭症孩子的成长,共同探讨如何为孩子用食物和爱创造更好的环境。


从缓解痛经的红糖姜茶,到饱满胶原蛋白的银耳汤,或是让孩子爱上吃饭的番茄炒蛋,似乎TikTok难民短短几天的入驻,真的让年轻一代的老外看见了真实的中国?毕竟,光是普通的家常菜,似乎就已经做到了文化的万能解药。


中餐在美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一直都在。

《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和朋友们每周五都要吃中餐;《老友记》里出现频率最多的外卖就是中餐;好莱坞动画电影《怪兽公司》和《头脑特工队》里,动画主角们家里经常吃的也是中餐。美国亚裔作者詹妮佛·李在自己写的《幸运签饼纪事》里就说过:如果你认为麦当劳是美国最常见的餐饮体验,那么请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中餐馆数量比麦当劳、汉堡王和温蒂汉堡的总和还要多。


只不过,这里的中餐并不是“TikTok难民”学习的番茄炒蛋或蒸蛋羹,而是我们见都没见过的,跟正统中国烹饪技艺毫无干系的滋味。

时间回到1850年,当时的旧金山还是一个尚未开化的地球村,56个名族,56个国家,56个兄弟姐妹都来挖金矿。那时候的报纸是这么写的:走在城中的大街上,法国人的食堂就在那个圆转盘拐角处,德国人的饭馆儿在两条街外,意大利和中餐馆就在大马路边上,去中餐厅的美国人貌似多些,因为便宜干净服务周到又好吃。

那会儿做中餐以原籍两广的老百姓为主,他们的家常粤菜,擅长“除了福建人什么都吃”,滋味也相当不错,受到了欢迎。可惜,被善意接待的好景不长,当中国人的吃苦耐劳被理解为了霸占资源,当中国人的不愿意起冲突被理解为理亏心虚,关于中国人的谣言就开始四溢。


● 1850年左右的三藩市街头,华人在挑担

“我一开始特别惊讶,居然看到狗,猫,老鼠,青蛙等等在菜市场里出售。但很快的,我意识到中国人其实不仅是吃这些,他们任何东西的肉都吃。甚至对死在臭水沟里的东西都可以吃的很开心。” 在一本没有署名,但疯狂流行于黑市的《中国旅行家》里,中国人的饮食被如此夸大描述。

跟近几年美国排挤中国的心态如出一辙:1882年,美国总统切斯特签署了《排华法案》;1906年,旧金山大火烧毁了中国人的家。被逼无奈却仍要生存的中国人开始自我改革,真正的中餐烹饪艺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为了迎合美国人而生成的口味。

这是历史里让人感伤的一页,因国力和世界地位的差异,中餐在美国丢了自己。虽然滋味仍广受喜爱,但中国人无法去宣传真正的自己。文化之间的误会,就这么拉开了长长的距离。


“只有我好奇,为什么当提到中国的时候,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画面是这种么?” 在TikTok难民勇闯小红书的那几天,我曾刷到过一个视频。

视频里,这位年轻的白人小哥哥博主所指的“这种画面”,是一群穿着棉袄,带着军帽,坐在砖坯房和肮脏的小木桌上吃早饭的照片,周围是破败杂乱的街道,卫生状况堪忧,一副经典80年代末的生活图。

白人小哥进而表示,要不是去了趟小红书,他根本不知道原来中国人已经普遍在比美国更先进高级的环境里吃饭,他检讨自己的教育体系是怎么不断的洗脑他,导致他觉得:中国人到现在都还生活在比自己差很多的社会环境里,且不愿意接受美国的“拯救”。


“其实中国人生活的比我们好多了,他们外卖有机器人,坐救护车不要钱,上学还不要背负一辈子的助学贷款。中国活在未来里,而我们才是那群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 短视频的末尾,白人小哥惊呼着总结自己的发现。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之前很流行的句子:我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当春晚 108 个机器人穿着红棉袄在扭秧歌,当DeepSeek横空出世让美股暴跌几亿价值,我相信,时代或许真的不一样了。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虽然很难参与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纠纷,也不知道还有哪些惊喜正在被孕育,但我们能做的,是延续这次小红书展现的,对世界打开拥抱。


还记得那个问我“中国人吃过蓝莓”的美国记者么?在发完那个提问之后,我俩之间也展开了一场中美大对账。

我告诉她,中国早在2022年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蓝莓生产国,在美国卖到4.99美金甚至7.99美金的超大号蓝莓,在中国有的地方15块钱人民币就能买到的时候,她直接傻眼,发出了很多TikTok视频博主一样震耳欲聋的提问:我究竟是为什么会有一种,中国很落后的认知?

而且就在前天,她还发邮件问我:我打算5月上旬来中国旅游,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回去,当我的导游?


这或许才是文化交流的意义。我们努力蛰伏数十年,一百年,从来不是为了所谓站在别人头上,而是等一个机会,争一口气,告诉大家:曾经被视作”廉价制造”的中国科技,正在定义未来美学;寻常中餐里的烟火气,正在炼成文化钢印。

东方算法正在重塑世界。

本期作者|季池邦

编辑|梅姗姗、斯小乐 视觉/创意|BOEN

摄影|梅姗姗、美国华人历史学会、《生活大爆炸》剧照、小红书@Francilia Mogara

TikTok@JessicaLuc、@Minka_minx、@Ra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