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倌说春

将美好祝福送上门

李 波

在阆中、南部一带,春节期间至今传承着春倌说春的习俗。所谓说春,即春倌走村串户,通过吟诵性唱腔,将新一年美好祝愿送给户主。

春倌说春,因古代农耕生产十分重要,农时节令是指导农夫耕种的物候依据,春倌即把记载时令的春帖送到千家万户。

以前,阆中的春倌出门时,会手持孝春棒,肩背褡裢。春倌每到一户人家,先将孝春棒立于堂门外侧,等待被说春人家“盘问”。此时,主人家会问春倌从何地来,何门而站?啥时候出的门,何时归家,同行几人?孝春棒有多少节等。



春倌说春(张晓东 摄,图源:封面新闻)

待春倌一一回答后,主人家才会端出凳子让春倌坐。有趣的是,此时主人家一般会将凳子竖放对着堂屋神龛。见此状,春倌自然不会坐,因为这样坐会犯忌。

春倌会说凳子:一根板凳四只角,看成正面角对角。翻过来是脚对脚,我把板凳顺一下,子子辈辈不缺吃与喝。

说到此时,主人家会意。于是春倌继续说《木根生》,主人家便端瓜果盘出来;春倌说《烟根生》,主人家便给烟;春倌说《茶根生》,主人家便倒茶;主人家再端出两杯酒,春倌便说《酒根生》;最后春倌给主人家开四方财门、八方财门,主人家笑逐颜开。

之后,春倌话语转向主题。主题因人因事而异,让主人家高兴。最后,春倌告别、唱道谢段子,并向主人家发送春帖。这时,主人家会封礼答谢春倌,用升子或斗盛上粮食送给春倌。春倌将其装入褡裢。有的主人家会按习俗拿出一些麻丝,缠在春倌所带的春牛身上,以示将主人家的晦气带走。

春倌每到一户,堂门可进,但绝不能走过堂屋脊檩或进入内室,否则,主人家要找春倌的麻烦,更莫说给封礼了。

春倌唱腔的音乐特点,是字多腔少,一般无拖腔,其节奏规整,旋律性不强,多为上下句结构。音调几乎是语言稍加升华,四声稍加夸张。这种说与唱的结合,时常表现为半说半唱,因此成为说唱音乐中独具风格的唱腔。

阆中龙泉镇构溪村年近八旬的春倌赵承忠保留下来的段子,有《湘子传》《薛刚反唐》《白蛇传》《武松赶庙会》等,同时,他自己也创作了一批与时俱进的段子。20世纪70年代,他作为川北地区说春者之一,足迹遍及阆中周边的苍溪、剑阁、旺苍、仪陇、南部一带。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 波(四川省南充市)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