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师大访学,住在京城西北角的昌平校区。偏是偏了点,却也有它的好处,赶集方便。

小寨集市不大,三面低矮的白色围墙圈着,没墙的那面,是十几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早晨七点多,也顾不上冷,商户们陆陆续续来了。不大的市面,却也一应俱全。蔬菜、水果、干果、盆花……各种日用品一一卸下来摆好。

春节是个大口袋,家家户户都想把它填满。十点多,很有些人头攒动的意思了。再晚些时候,赶集的人饿了,小吃摊热闹起来。

荆州公安锅盔、重庆小面、老葛濮阳壮馍、徐州肉酱米线、正宗单县老杜家祖传羊汤、老北京老汤卤面、小炖肉打卤面、豆角焖面、安徽板面、长沙臭豆腐、老张吊炉烧饼、西安肉夹馍、淮南牛肉汤、福建千里香大馄炖……摊子挨着摊子,热气腾腾。赶集的都是附近的人,知道哪家对自己的口味。

买了几个洛川大红苹果,一袋剁成小段的广西甘蔗,又东看看西望望闲逛了会儿,差不多十二点,我在一家头顶的横幅上写着“正宗东北锅包肉”的小吃摊前停下来。它让我瞬间想起去年冬至我去北极村,在“老猎户”家吃的锅包肉。外面零下二十六七度,白雪耀眼;屋内暖气充沛,香气氤氲。

几张桌子排成L形,上面搁着两只油锅、箅子、笊篱、盛佐料的盆盆罐罐等物件。箅子担在一只绿色的塑料盆上,上面摊着炸过头遍裹着面糊的肉片,每片茶杯口大,白的。摊主是位黑红脸膛的中年男人。我问怎么卖。他说,大份26元,中份21元,小份16元。来个小份吧!我说。好!男人边爽快地应着,边一手拿起夹子,一手拿起一只新的方便面桶大小的纸盒。他从箅子上拣了十来块肉片到纸盒里,转身在左手边的小电子秤上称了称,然后,打开炉灶和鼓风机。鼓风机像一阵小而猛烈的飓风,吹得火苗哧哧作响。待油温上来,鼓风机一关,肉片倒进去,锅里一下开满了花。

等待的工夫,我和师傅聊天。他是黑龙江大庆人,来昌平两年了,租了一间二十来平方米的房子,租金一千块钱裹不大住。每周二四六赶小寨集,三五日赶沙河大集,周一进货,面啦,白糖啦。一年下来能落个十几万块钱。我说就是冬天怪受罪的,露天,又没个棚子。他说北京就是风多,没风还行,不过冻手冻脚也惯了。师傅说话不耽误照应锅,不时拨弄一下。大约四五分钟,炸好了,关火,笊篱捞出来控着,同时打开另一只炉灶和鼓风机,锅底泼上油,撒上葱、姜、蒜、辣椒、白糖,倒点醋进入,香味爆出后,笊篱一倾,肉片进锅,翻几个滚,炉子和鼓风机一关,盛在一开始的纸盒里,满满尖尖一桶,插上两根牙签,双手递给我。

我接过,迫不及待挑起一块咬了口,嗯!嗯!好吃!好吃!我忍不住夸赞。这时,有人走过来问我怎么样,我指指迎风飘扬的幌子,“就那写的,‘外酥里嫩,酸甜可口’,一点不错,你也尝尝!”

做这个有技巧的吧?我边吃边问。

那是!

关键在腌还是在炸?

在炸。

他听我说话问我是不是山东人,我说是。问他,高密的,山东老乡。再多聊几句,他1992年财经大学毕业就在北京工作了。他脚边的小手拉车上,装满了各种菜蔬水果。

风停了,冬日的阳光照耀着,让人觉得全身暖烘烘的。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沈琦华

来源:作者:黛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