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开智

在不足盈掌的鼻烟壶内,一支弯钩笔勾勒出山水人物,方寸之间尽显天地——这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内画鼻烟壶的独特魅力。近日,记者采访了内画鼻烟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衍保,听他讲述这门“反手乾坤”的绝技。


内画鼻烟壶起源于鼻烟,盛于清朝中期。据王衍保介绍,鼻烟本为西方舶来品,传入中国后,其容器逐渐本土化,演变为可随身携带的袖珍艺术品。至清朝中期,匠人以特制弯钩笔在壶内反向作画的技艺兴起,形成了京、冀、鲁、粤四大流派,至今已传承200余年。“内画集书法、绘画于一体,是浓缩的东方美学。”王衍保如是说。

出生于普通家庭的王衍保自幼痴迷绘画,始终怀揣向专业美术人士求教的渴望,并不断寻找学习机会。2001年,得知工艺美术大师招收内画弟子的消息后,他毅然辞去工作奔赴石家庄拜师学艺。十年磨一剑,从握笔颤抖到行云流水,他将这段经历比作“与时光对弈”。


“内画是‘戴着镣铐跳舞’。”王衍保向记者展示其特制的弯钩直角笔——笔头仅几毫米,需从壶口探入,在直径不足5厘米的空间内反向作画。作画时既要考虑透视关系,又要精准控制笔触力度,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他坦言这项技艺需经年累月的沉淀。

2010年学成后,王衍保开始独立创作,并投身技艺传承,他先后培养了5名弟子,除了收徒,他还在做非遗研学活动,逐渐让神秘的内画鼻烟壶走入大众生活圈,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个传统技艺。

王衍保的工作室内,陈列着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作品,既有仿古精品,也有融入冬奥、航天等时代符号的创新之作。在他看来,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老手艺与新时代对话。

从宫廷雅玩到非遗瑰宝,内画鼻烟壶浓缩着中华匠心的传承密码。王衍保用坚守证明:传统技艺的生机,既在于守正创新的智慧,更在于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笃定。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