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1937 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达成,我党领导的红军主力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路军。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八路军将领们被蒋中正授予了不同的军衔。
先来说说八路军的总指挥 —— 朱老总。朱老总在抗战时期被蒋中正授予了上将军衔。要知道,在整个八路军将领中,朱老总的这个军衔可是最高的。
朱老总在我军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有目共睹,这一军衔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认可。
但对比后来 1955 年我军授衔时,朱老总被授予元帅军衔,就能看出蒋中正当时授予的军衔实际上还是远远低估了朱老总的功绩和能力。
八路军的副总指挥彭德怀,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彭大将军的威名在战场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他指挥的战役数不胜数,战功赫赫。
然而在抗战时期,蒋中正只给了他中将军衔。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彭大将军在 1955 年被授予元帅军衔,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成就和地位,而当时的中将军衔显然是不相匹配的。
再看看八路军下辖的三个师的师长们。115 师师长林彪、120 师师长贺龙、129 师师长刘伯承,在抗战时期都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这三位师长在战场上都有着卓越的表现,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贺龙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在军事上取得了雁门伏击战等胜利;刘伯承创建了太行山根据地,先后对日寇发动了夜袭阳明堡、神头岭战斗、九路围攻、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而在 1955 年,这三位师长都被授予了元帅军衔,再次说明了蒋中正授予的军衔与他们的实际能力和贡献不符。
在这些被授衔的将领中,有两人的军衔很是意外。一个是 120 师副师长萧克,按理来说,他作为副师长,应该和其他师的副师长一样被授予少将军衔,但蒋中正却意外地授予了他中将军衔,他也成为了唯一一个中将军衔的副师长。
另一个是 385 旅 769 团团长陈锡联,在八路军下辖的团级将领中,只有他一人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陈锡联指挥该团夜袭阳明堡,炸毁敌机 24 架,有效地支援了忻口会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他的职位也不断升迁,从团级一路高升。
除了以上这些将领,还有许多八路军将领也被授予了相应的军衔。比如叶剑英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是八路军的参谋长,在军事指挥和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左权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八路军的副参谋长,在 1942 年五月日寇对太行山根据地发动围剿时,为了掩护群众撤退,在与日寇的激战中不幸壮烈牺牲,是八年抗战时期八路军牺牲级别最高的一位将领。
总的来说,从蒋中正授予八路军将领的军衔来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八路军将领的一种认可,但从这些将领后来的发展和功绩来看,这些军衔都远远低估了他们的能力和贡献。
这些将领们在抗战时期,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杀敌,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功绩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