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教育家孔子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吗?

“因材施教”!

他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都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春节假期结束,孩子要重返校园,这就像一个“重启”按钮。如何让孩子按下这个按钮,不是抗拒,而是充满期待?这一篇情绪密码的解档可要仔细收藏好。



01 倾听“心”声: 别让“懂你”成为最遥远的距离

“懂你”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像隔着千山万水。特别是为人父母之后,跟孩子之间,好像总有一道看不见的“心墙”,明明抱在怀里,却感觉心和心之间隔了好几个光年。现在这时代,信息爆炸,孩子们接收的东西、面对的压力,早就跟咱们那时候坐着绿皮火车咣当咣当去上学的日子不一样了。你要是还想用“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这一套来“懂”他们,那简直就是开着拖拉机追高铁,越追越远!

还记得你上一次真正静下心来,听孩子把话说完是什么时候吗?是不是孩子一张嘴,你就忍不住想插一句:“这算啥事啊?”“你就是作业太少了,瞎想!” 打住!打住!你这“机关枪”一样突突几句,孩子心里那扇本来就有点生锈的小门,“哐当”一声就彻底关上了,还顺带上了三把锁!

其实啊,孩子们想要的,真不是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人生导师”,他们就想找个安全的“树洞”,能踏踏实实地说点心里话。说白了,就是想让你“穿上他们的鞋子走走,感受感受他们的感受”。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那个火遍全网的“7分爸爸”了。事情是这样的:

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期末考试数学只考了7分。你猜怎么着?人家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反而一脸骄傲,觉得自己老厉害了!这要是换成别的家长,估计早就气得血压飙升,开始“竹笋炒肉丝”伺候了。

但这位爸爸呢,他忍住了“河东狮吼”的冲动,特别好奇地凑过去问儿子:“你咋才考了7分还这么高兴啊?”

小男孩一本正经地解释道:“老师说啦,这题目特别难,好多人都考不及格呢!我动脑筋了,虽然只考了7分,但我没有交白卷,我厉害吧!” 说完还眨巴眨巴眼睛,满脸写着“快夸我,快夸我”!

爸爸听完,先是一愣,然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明白过来,儿子不是不在乎成绩,而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挫折。这位爸爸非但没有批评孩子,还奖励了他,因为他看到了孩子努力思考、积极面对的一面。

看看,这就是“穿上孩子鞋子走路”的典范啊!这位爸爸没有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评判孩子那可怜巴巴的7分,而是弯下腰,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他那份独特的“自豪感”。

除了普通人,名人也有翻车的时候。就拿唐太宗李世民来说,够厉害了吧?但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也栽过跟头。

他最宠爱的儿子李泰,那可是被惯得无法无天,恃宠而骄,成天惹是生非。李世民一开始也是气得不行,每次都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结果呢?李泰不仅没有改,反而变得更加叛逆,父子俩的关系也越来越僵。

后来,李世民也开始琢磨了:这老骂也不是办法啊,得换个思路!于是,他开始试着去了解儿子的想法,不再一味地指责,而是用更平等的方式跟他聊天。慢慢地,李泰感受到了父亲的改变,也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父子关系这才慢慢好转起来。

瞧,连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李世民都需要不断学习如何跟孩子沟通,更别说我们了。

所以,别再让“懂你”成为一句空话,一句敷衍,而是要真正地去“听见”孩子的声音。

怎么做呢?其实也没那么难:

·每天抽出15分钟,哪怕只有15分钟,关掉手机,关掉电视,全心全意地陪孩子。这段时间,你就是孩子的“专属”,你的眼里只有他,他的眼里也只有你。这15分钟的“高质量陪伴”,胜过你心不在焉地陪他一整天。

·收起你的“审判官”架势,也别急着当“人生教练”,就当个“好奇宝宝”。多问问孩子:“然后呢?”“你怎么想的呀?”“你觉得怎么样?”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去探索他们内心的小宇宙。

·学会看孩子的“表情”。孩子不开心了,有时候不会直接说,但你仔细观察,那耷拉的小脑袋,紧锁的眉头,还有说话时有气无力的声音,都是他们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呢!



心灵的距离,有时只差一个“倾听”的温柔拥抱。

02 点燃“心”灯:用“成长记录手册”代替“成绩单”

理解了孩子的心声,接下来咱们就得琢磨琢磨怎么才能更好地陪伴他们成长。说到这,很多家长可能会联想到那张承载着分数和排名的“成绩单”。

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孩子阶段性的学习成果。然而,除了“成绩单”,我们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能更全面地记录和见证孩子的成长呢?

想想“凿壁偷光”的匡衡,人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持学习,靠的可不是啥成绩单,而是心里的那股劲儿!这股劲,就是咱们说的“内驱力”。而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自发地去探索、去学习,这或许是比“成绩单”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提出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就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比起关注一时的成绩,不如把目光放在孩子为达成目标付出的努力和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上。毕竟,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了尝试和挑战,也充满了发现和惊喜。

我朋友家的孩子,上初中时就因为一次数学考试不及格,回家被家长一顿狠批,结果这孩子从那以后就特别害怕数学,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最后成绩一落千丈。

过分强调分数,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它会让孩子把焦点放在“结果”而非“过程”上,甚至产生自我怀疑。

这里想分享一个我个人很喜欢的方法——“成长记录手册”!这可不是一张冷冰冰的纸,而是一本充满温度的“成长日记”,一本专属于孩子的“成长宝典”。

具体怎么做?记住这几个关键词:

·“新年成长计划”: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关注全面发展的计划,除了学习,还可以包括阅读、运动、艺术、社交等方面。让这份计划,成为点燃孩子内心小宇宙的火种。

·“小目标”: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进步,积少成多,步步为营。例如,目标是“提高英语口语”,那就分解成:每天练习十分钟口语。

·“成长银行”:引入这个有趣的概念,和孩子一起设计它的外观和规则。孩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往里存入一枚“成长币”,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奖励。让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里程碑。还可以一起设计“成长银行”的外观以及规则。

·“定期回顾”:每周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聊聊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记住,这本手册的主人是孩子,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自己做主。

·“庆祝进步”: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温暖的拥抱,都是最好的“催化剂”。让每一个小小的成就,都化作孩子心中满满的自豪。即使孩子做的还不够完美,也要去鼓励他,并告诉他“我们能看见你的努力,你今天表现的很棒!”。这样,孩子下次才会更愿意主动的去做。

“成长记录手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更在于培养他们的内驱力、自信心和责任感。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盏灯,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点亮。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03 释放“心”能:用画笔架起心灵的桥梁

除了“成长记录手册”,我还想跟你分享另一个与孩子沟通的秘密武器——艺术,特别是绘画,这可是我的最爱!对我来说,画笔就像是心灵的延伸,能把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想法和情绪,都倾注到画纸上。

艺术,特别是绘画,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语言,一种能够跨越年龄、背景,直达内心的语言。像贝多芬,即使失聪,也能用音符震撼世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无声的画面,却呐喊出了对战争的控诉。这些大师的作品证明,艺术拥有强大的情感表达力量。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能还没那么强,但内心的小宇宙却无比丰富。这时候,画笔就成了他们最好的“翻译官”。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跟妈妈产生了误会,我心里特委屈,却又不知道怎么解释。那天,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拿起画笔,画了一幅画:昏暗的背景下,一个小男孩孤独地站在角落里,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画完后,我把画给了妈妈,她看着那幅画,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抱住了我。那一刻,我知道她理解我了。后来,我们好好地聊了聊,把误会都解开了,我们的关系也更亲近了。

这幅画,虽然在大人看来可能有些幼稚,但它却成了我和妈妈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彼此理解。我相信,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座五彩斑斓的花园,而画笔,就是打开这座花园大门的钥匙。

想和孩子一起走进这座花园吗?试试这样做:

·创建“家庭艺术角”:在家里布置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小角落,放上画笔、颜料、画纸。让孩子随时可以拿起画笔,自由创作。

·固定的亲子绘画时光:每周抽出一段时间,和孩子一起画画。不设定主题,不评判好坏,只是享受一起涂鸦的乐趣。

·欣赏与分享:陪孩子一起看看画展,或者在网上欣赏一些优秀的儿童画作。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作品,认真倾听他画中的故事。

·“艺术墙”:在家里辟出一面墙,专门展示孩子的画作。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重视和欣赏,这是对他最好的鼓励。

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孩子心声的另一种表达。



无论是“成长记录手册”还是“释放‘心’能”,它们都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看待孩子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

·用倾听代替说教,让理解跨越沟通的鸿沟。

·用“成长记录手册”代替“成绩单”,让进步的足迹清晰可见。

·用画笔代替吼叫,让艺术成为情感的纽带。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用心灌溉,静待花开。

点个关注,让我们一起分享更多育儿路上的智慧和感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