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描绘二十四节气,靖宇县靖宇农民画非遗传承人韩丽梅、盖斌夫妇用手中的画笔展现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呈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二十四节气是人们把握农作物生长,观测动物活动规律,认识人的生命节律的一种文化。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古代,大约在春秋时期形成,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每个节气有三候,一候五天,一候一变,六节气为一季,四季二十四节气为一轮回,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财富,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使用,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幸福生活的追求,我们应当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节律,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生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茗 通讯员 韩丽梅

责编:秦楚越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