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苏轼
吴道子,阳翟 (今河南禹县)人,自幼贫穷孤苦,师从民间绘塑匠人,至弱冠之年,其画艺已臻化境。无论人物、山水、草木、飞禽走兽,皆能出神入化,技压群雄。后世称之为“百代画圣”。同时,他也是中国民间画工的祖师。他的传世名作《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等,至今仍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为璀璨耀眼的那几颗明珠。
《朝元仙杖图》局部
“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中”,就艺术描绘而言,吴道子特别注重捕捉对象的三维立体感,实现“八面有生动意”的动态效果,论其笔墨样式,则属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之“笔不周而意周”的“疏体”,他的线条描绘迥异于顾恺之连绵不绝、轻盈飘逸的游丝描,而是能够展现出粗细、轻重、快慢、顿挫、转折多样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的“兰叶描”,(又称“莼菜条”)。用这种磊落挥霍的飞动笔势所描出的衣纹,宽袍大袖、天衣飞扬,有一种迎风飘举之势,所谓“吴带当风”是也。而他所绘的壁画人物,则“奇踪异状”,有吞云吐雾之气势,有崩石摧山之峻美。这些充沛着生命活力的形象,大大提高了当时绘画的表现力。
《送子天王图》局部
吴道子的真迹,久已失传。传世《送子天王图》卷出于宋人的摹本,但较好地保存了吴道子的画风特点,不失为探讨吴道子绘画艺术的一个参考。这幅画源自外来宗教,但人物和神兽都呈现中国化、道教化的特征。作者以释迦降生为核心,驾奇骏的想象力而生动描绘了天地诸界情状:双手按膝端坐,怒视着奔来神兽的天王,或狠拽神兽缰索,或拔剑相向的卫士,持笏秉笔的女臣,磨墨的侍女,小心翼翼地抱着初生释迦稳步前行的净饭王,紧随其后的王后与张皇跪拜的诸神……激烈与平和,怪异与常态,高贵与卑微,动与静,构成比照映衬又处处交融相合。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代李公麟、梁楷,明代仇英,清代任伯等人,都有吴道子笔法的传承。而到了现代,吴道子同样受到重视,他的绘画理念和技法被纳入到中国画的教学体系中,影响着新一代的画家。同时,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也成为了研究中国美术史、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巨匠,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贯穿古今,不仅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