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区隔、文化资本、阶级再生产……这些理论概念看似高深,但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对它们都有很好的领会。

哪怕是10来岁的小孩,也自觉不自觉地知道自己班里哪些同学是惹不起的,哪些异性同学只可远观,不要有“非分”之想……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小孩坐在同一间教室,穿着同样的校服,但皮肤状态、说话腔调等等还是轻而易举地出卖了每个人的来历。

在各式各样的阶层差距中,最深刻的也许是可能性的差距——我们说的还不是实际的可能性,而是想象的可能性,即每个人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同阶层的人对自己的可能性、对自己可以追求的目标有着层次分明、截然不同的想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下层出身的人对于高远的目标抱着一种天然的恐惧,这种恐惧带有很可敬的道德色彩。安于自己的地位、接受自己的命运、不去挣扎,这往往不是权衡自身得失后的理性选择,而只是怕给家里带来太大的压力乃至风险。穷人的孩子总是有很强的负罪感,不敢、不愿给家里添一点点负担,急于回馈报答。

我们一般把这种差距称为眼界的差距,然后整套论述很容易地就变成了对当下秩序的正当性论证:混得好的人之所以混得好,是因为眼界大、敢冒险,穷人不思进取、不敢冒险,因此越混越差。一言以蔽之,“混得好”是对这些优良品质的奖励,“混不好”都是活该。

思想稍微复杂些、尚未被社会达尔文主义泯灭良知的人会指出,穷人和富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了解各种“门道”的途径迥异,因此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品质优劣问题,而是一整套复杂的社会结构问题。——这些当然也是老生常谈了。

有趣的是,站出来为底层说话的往往是出身优越的青年,这差不多是一种贵族责任的现代形态——在国内比较类似的是启蒙知识分子的姿态。一方面,他们安全地和被关怀对象隔离开来,居高临下地关怀,另一方面,这种姿态又是对自己所在阶层的挑衅,由此可以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简言之,可以在无损阶级优越感的前提下获得道德优越感。——这自然是很阴暗的心理学分析,但很多时候确实是很有分量的事实。真正出身底层后来实现阶级跃升的人不见得会去积极关怀底层,反而或者陷入皈依者狂热,忙于塑造自己的新身份、新认同,并且往往因为unpolished被old money嘲笑;或者淡化、逃避自己的过往。

能够看到可能性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观察到,如果某个家庭、某个亲戚邻里关系网络中出了一个成功的榜样,比如某个考上大学的哥哥姐姐,那么他(她)很容易带出一串儿同一路线上的成功者。具体的经验分享是一方面,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成功的先行者让处于同样起点的后来者看到了那样一种真实的可能性,从而敢于真正把它作为一个目标去追求。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了。

大年初六,继续支持《三联生活周刊》!

大浪淘沙出的精品杂志,

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碎片化时代仍然保持深度,

三联是为数不多值得信任的存在,

《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跨年刊订阅

年52期每月4-5本,包邮

原价:780元

限时特惠价:39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