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中国的高铁技术,再一次遥遥领先!
在 2024 年,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成功达到了 3 万英里,同年12月,CR450 动车组样车在北京隆重亮相,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其试验速度高达每小时 450 公里,而运营速度也达到了每小时 400 公里,这样的速度堪称极速。
不过就目前全球高铁的时速,通常在240-300公里每小时左右,要是能达到时速300公里,已经算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了,而350公里及以上的速度,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其他国家。
不过就当下全球高铁的运行时速而言,国外通常处于 240 至 300 公里每小时上下,倘若能够达到时速 300 公里,已然堪称一桩极为了不起的成就。
而时速 350 公里及以上的情况,除了中国之外,再无其他国家能够实现。
按理来说,我国并不是高铁发展的先头国家,为什么在众多高铁建造和修建的国家中,只有咱中国最争气?
其他国家不再对高铁技术进行更新,难道是认为高铁不重要吗?
拉动高铁发展的“新干线”
要说最先提出高铁理念的,那就是咱们的邻国日本。
二战结束后,日本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开始了迅猛的复苏进程,可随着工业的重振、商业的繁荣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原有的铁路系统逐渐显得力不从心,根本无法充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人员和物资运输需求。
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既有线上的列车速度进行优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为有线大多建设于早期,其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存在诸多限制,而且轨道的承载能力有限,弯道和坡度的设计不够合理,信号系统也相对落后,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列车速度的提升。
面对如此困境,日本政府经过考虑,决定建设有别于现有铁路的“新干线”。
1964 年 10 月 1 日,“新干线”在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正式投入运营,并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铁,时速每小时超过200公里,这在当时速度确实算得上很快了。
“新干线”的成功,让许多国家开始对高铁有了全新的认知。
随后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中国等国家,也相继开始了高铁的建设,并都达到了日本“新干线”的标准。
不得不说,高铁的出现确实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生活需要,但是除了中国之外,此后全球的高铁发展陷入了一片僵局,并不再对高铁进行大幅度技术提升。
国外为何不再提升高铁技术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在后续新干线的建设上,还是有所改观的,但是改观不大。
从新干线 0 系到 N700S 系,日本不断优化列车的车体结构、车头形状和内部设施,同时也提升了动力系统,变更为VVVF 变频控制技术,可根据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负载情况自动调整电机的输出功率,但对于提速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提升。
除中国之外,其它国家也如此,至于为何不再提升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成本。
在许多国家,其人口数量稀缺,城市之间的间距颇为遥远。
正因如此,航空与公路运输在长途旅行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对高铁的需求则相对微弱,在此情形下,倘若大幅提升高铁技术,此间修建铁路的成本将会极为高昂,后期的运营阶段,鉴于人口稀少的状况,根本无法实现回本盈利。
就比如美国,因为人口分布分散,城市间距离长,所以人们长途出行多选择飞机,对高铁市场的需求自然不大,这也就导致技术更新动力匮乏。
修建成本太高,又没多少人乘坐,回本几乎是遥遥无期,即便是领先全世界的高铁行业的中国国铁集团,2023年营收接近1.25万亿,净利润只有33亿。
国外对高铁的建设,自然是要要以盈利为主的,这样不讨好的“亏本”产业,投再多钱或许也只是一场空。
当这样的想法开始出现后,往后国家的财政就不会倾向于高铁行业,所以日本在对自家“新干线”技术进行更新的时候,大多更新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就比如刚刚提到的那些。
你说它没更新吧,他们倒确实做了提升,改进一些设备,还有车头的外貌,间接提升了高铁的整体速度,但对于速度和里程的技术更新,最终还是选择了避而不搞。
当他们开始选择放弃对高铁的技术升级之后,一些曾经在高铁领域的传统强国,像日本、德国等,其高铁技术的发展态势也逐渐发生了显著的下降。
日本长期依赖新干线既有的技术架构和研发流程,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铁运行的稳定性,然而这种依赖也导致了其速度的局限性,通常只停留在 230 - 320 公里每小时之间。
不过放眼全球,实事求是地说,这个速度仍可归为中高端之列。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德国,虽然号称其高铁运营时速可达 300 公里,但其中的水分却是相当大的,就拿刚与法国巴黎开通的高铁线路来说,其全程长达 1100 公里,但是乘坐下来却要七八个小时。
照这么算下来的话,其实速度平均下来也就140公里不到,市面上的一些超跑足以将其吊打,就这样的高铁,真的能被称作高铁吗?
依靠虚假标高的速度,来掩盖不再提升高铁技术的事实,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他们会出现高铁脱轨的事故了。
“遥遥领先”的中国高铁
虽说我国的高铁也濒临亏本的状况,但高铁的建设初衷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全心全意为民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
日本在这条道路上步入歧途,我们就不能重蹈覆辙!
因此我国政府将高铁建设视为国家战略,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投入了数额庞大的资金和丰富资源,还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高铁网络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扩展,从东部沿海的繁华都市到西部边陲的土地,高铁线路纵横交错,与此同时,高铁技术也在持续不断地更新迭代。
通过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政府还为高铁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使得一系列前沿技术得以攻关突破,而科研项目资助政策也激发了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投身于高铁技术创新的热情。
根据《环球网》的报道,截止去年,我国运营里程突破4.6万公里,约合3万英里,在稳居世界第一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高铁技术、装备制造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
因此在节假日期间,中国高铁让数以亿计的旅客在短时间内实现远距离的迁移,使得家庭团聚、旅游出行变得更加轻松。
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铁的开通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有相关数据曾表明,每投入 1 亿元用于高铁建设的资金,便能够有力地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投资 3 亿元。
以钢铁产业为例,高铁建设对钢铁的需求巨大,促使钢铁企业加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不仅增加了产量,还提高了产品质量,从而带动了整个钢铁产业链的繁荣发展。
在建筑领域,高铁项目的大规模开展,使得建筑材料的需求急剧上升,从水泥、砂石到各类新型建筑材料,都迎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带动了众多相关企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与此同时,还能够成功创造出超过 2200 多个就业岗位。
很显然,高铁技术提升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只考虑个亏本与否的问题,日本这条“新干线”路就走窄了很多。
不仅如此,我国高铁还进一步提升高铁技术。
CR450动车组样车的公布,试验时速达 450 公里,运营时速 400 公里再次刷新了全球高铁的速度纪录,与其它国家高铁拉开了显著距离,再次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时至今日,中国高铁领域已经从当年后发国家,逐渐超越高铁发展的先头国家,成为了当今全球高铁技术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产业升级方面,高铁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从设计研发、装备制造到运营维护,形成了一整套成熟且高效的产业体系;创新能力方面,智能高铁的研发和应用,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高铁运营深度融合,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中国高铁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让全体中国人民深感骄傲,更是让整个世界为之刮目相看,也难怪连特朗普都会对中国高铁感到惊叹,并罕见地指出中国高铁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美国想赶超也几乎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