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汽车原地解散,大规模裁员,给一众准备开展价格战的新能源车企们泼了一盆凉水。
百度撤资、吉利集团边缘化,让极越汽车失去了救命稻草,无缘今年汽车智能化决战。
然而极越汽车并不是去年底唯一一家陷入困境的车企,早在2024年初,新能源汽车势力中,就有车企爆了第一颗雷。
这家车企就是高合汽车,在春节复工首日就宣布停工停产半年时间,员工突然被失业了。
半年时间过去,还抱有希望的员工没有等来复工,而是等来了高合汽车申请破产。
高合汽车,中国电动汽车界的“保时捷”,为何会走到破产倒闭这一步?
高合汽车,亏了100亿后,融资断了。
汽车制造业是实打实的重资产行业,产业密集度高,前期都是需要大量烧钱投入的,亏损百亿是常态。
但偏偏高合汽车亏完100亿后,投资人就退场了,没有了融资,没有了钱,只能破产倒闭了。
高合的尴尬就在于晚了一步,融资故事已经被先入局车企讲完了。
对于类似的故事,投资人和机构反应都不会太大,给的钱就少了,后面就直接退出止损了。
比高合汽车早创办的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每一个亏损都超过百亿,但却早早美股上市融资,压根不缺钱造车。
蔚来汽车是其中故事讲得很好,融资圈也最为庞大的,获得高瓴资本、红杉资本,合肥国资等的投资,囊括国内和海外头部投资机构和投资大佬。
蔚来哪怕上市6年,烧钱造车亏损了970亿,也依然屹立不倒,高合汽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高合汽车也曾经试图扩大海外市场的融资朋友圈,差一点就成功了。
高合去年和中东大户谈了一笔融资,与沙特阿拉伯投资部门签订了56亿美金的投资协议,相当于人民币400多亿。
如果这笔投资到位,那么高合汽车就会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中,拿下单笔最高融资的企业。
但事与愿违,与沙特土豪的这笔投资并没有到位,高合汽车的融资链也就这么断了,第二年就宣布停工停产,然后破产了。
高合汽车太贵,穷人买不起,富人看不上
一家车企倒闭除了钱的问题之外,就是产品定位的问题了,高合汽车在产品定位方面,还是很有气魄的。
从一开始,高合汽车就走的是高端汽车路线,这家母公司为华人运通公司的车企,心气很高,想要跟奥迪、宝马和保时捷碰一碰。
高合汽车的出现一下子拔高了电动汽车的品牌形象,被网友称为中国的电动保时捷,在汽车业内也被视作“纯电豪车天花板”。
但高端豪车的路线,让高合汽车产品定价起步就要60万了,这个价格,比同属于高端汽车路线的同行车企,要高出许多。
在品牌还没有打响之前,产品定价就超过市场平均水平,其实是行业大忌。
高合汽车没有特斯拉的名气,也没有蔚来汽车的势力,货比三家之下。
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特斯拉的轻奢型豪华车,或者相对低价的蔚来同级豪车。
市场的消费反馈,也完全暴露了高合汽车产品路线的问题。
去年一年累计销量都没有达到5000辆,连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销量前十都进不去。
主流的中大型SUV市场,高合汽车也曾做过尝试,产品定价在30万左右,但也是竞争力不足,销量惨淡。
高合汽车的产品特点就是太贵了,卖不出去,穷人根本买不起,富人又看不上。
车子卖不动,销量低,融资圈又小,没钱没销量就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亏损破除的困境。
高合汽车,选错地方,底子也太弱了
高合汽车最致命的问题还不在融资和产品,而是在线下工厂的选址上,选择了江苏盐城。
跟其他同期车企相比,盐城虽然也给予了便宜的土地和各种扶持,背后也有地方国投集团的参与。
但盐城存在一个缺点,那就是汽车相关的产业链和供应商体系不完善。
汽车制造业能够规模化发展,并且带来大量高薪就业,根源就在于供应链的本土化。
汽车产业能够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就在于一家车企的落地生根,其实也是一个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落地生根。
它是需要一个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的,从而为当地带来GDP增长,提升制造业管理水平和先进水平。
盐城的国资就算有心扶持,高合汽车的发展也会受限,一开始的估值都会比其他车企低很多。
同样是国资,蔚来在合肥就好得多,有钱有实力。
而高合汽车就是穷人家走出的孩子,想要往上冲,却发现后劲不足,底子不够扎实。
写在最后
汽车价格战还没有结束,高合汽车、极越汽车、威马汽车和哪吒汽车就已经撑不住了。
明年比亚迪和特斯拉必然还有一场惨烈的价格战。
到时候,就不只是一两家车企面临亏损破产的困境了,至今还不能盈利的车企,其实都很危险。
这是一场产能的集中淘汰和整合,活下来的车企,才有资格迈向汽车智能化。
你觉得,下一个陷入亏损倒闭困境的车企,会是哪一家呢?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