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队在库尔斯克地区部署大量火力系统,包括"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系统、"龙卷风-G"多管火箭系统以及2S7M"皮翁"自行火炮等重型武器。当地时间4时30分,俄军开始对乌克兰驻库尔斯克防御工事发起大规模炮击。
俄军此次行动调集近400门各型火炮,配合无人机侦察系统,对乌军阵地实施精确打击。在首轮齐射中,乌军至少3个防御据点遭到摧毁,包括地下掩体、观察哨所和弹药库。随后6小时内,俄军持续对乌军阵地实施火力覆盖,累计发射各类炮弹超过8000发。
乌军在库尔斯克地区部署的兵力主要包括第68机械化旅、第71山地猎兵旅等精锐部队,总兵力约1.5万人。然而面对俄军猛烈的火力打击,乌军多个防御阵地被摧毁,通信系统遭到严重干扰,指挥体系出现混乱。截至当日18时,乌军已损失装甲车辆47辆,包括美制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在内的先进装备也未能幸免。
俄军这次进攻采用新型电子战系统,有效压制乌军的无线电通讯和卫星导航系统。这导致乌军各个作战单元之间难以协同作战,防御效能大幅下降。
紧接着,在库拉霍夫战区,俄军发起新一轮攻势,俄军动用"口径"巡航导弹系统对乌军指挥所实施精确打击,并出动苏-34战斗轰炸机对乌军防御工事进行轰炸。乌军在该地区部署的26个营约1.5万人面临巨大压力。
俄军采用"多点突破"战术,同时在东、北、南三个方向对库拉霍夫发起进攻。经过激烈交火,俄军突破乌军构建的三道防线,其中包括12个混凝土加固地下掩体在内的重要防御设施。截至目前,乌军在该地区的损失已达到80%,剩余部队被迫向西撤退。
库拉霍夫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失守将直接影响到顿涅茨克地区的战局走向。目前,俄军已控制该城市东部和北部地区,并在持续向市中心推进。乌军在这一地区的大规模损失,不仅削弱其整体作战能力,也对其他战线的防御部署产生连锁反应。
俄军采用的"三面围城"战术配合远程火力打击,极大限制乌军的机动空间。数据显示,仅在库拉霍夫东部战区,俄军装甲部队在72小时内完成纵深1.2公里的突进,尽管损失9辆装甲车,但成功占领城区15%的区域。
俄军在此次行动中首次大规模部署最新型号的"海燕-KH-47M2"高超音速导弹系统,该系统具备超强的突防能力,在打击乌军地下指挥所时展现出显著威力。同时,俄军还投入新型"利森-2"电子战系统,有效压制乌军的防空系统和通讯网络,使其指挥系统陷入瘫痪状态。
俄军采用"梯次进攻"模式,先期利用无人机群对乌军防御工事进行侦察和火力引导,随后出动重型火炮进行精确打击,最后由装甲部队实施突击。这种立体化的作战方式,使乌军的防御体系难以形成有效抵抗。据统计,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俄军共出动超过200架各型无人机,协同火炮部队对乌军阵地实施超过12000次精确打击。
相比之下,乌军虽然在库拉霍夫构建12个地下防御节点,并部署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但在俄军的持续打击下收效甚微,乌军的防御体系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在电子对抗和防空能力方面的不足,导致其在面对俄军新型武器系统时显得较为被动。
面对如此严峻的战场形势,乌军高层不得不做出艰难决策。最新战报显示,乌军已开始从库尔斯克地区有序撤离,以避免更大伤亡,乌军首批撤离的包括第68机械化旅的主力部队,以及部分重要军事装备。
俄军趁机扩大战果,已控制库尔斯克地区超过60%的战略要地,并继续向纵深推进。在库拉霍夫方向,俄军借助优势火力,进一步扩大控制区域,对顿涅茨克市的威胁得到有效遏制。军事分析表明,这次战役可能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转折点。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