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师利国
祖国大地四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大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渲染节日气氛。高速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各景区停车场一位难求,购物收费处排满了长龙,健康步道人来人往,武当山更是人潮涌动。
很多老年人说,现在过年没有往日热闹。其实不然,也许是你年龄大了,不愿意出门所产生的误解。严格说现在春节比过去热闹不知多少倍。
但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族,春节习惯各不相同。有的是从书本上获得,有的从电视上汲取,有的是上辈传承,有的是多年养成。就拿春节祭祖来讲,在我们这个地区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记得从我有记忆开始,大年三十中午团年饭后,大约四点多钟,家族老少,成群结队拿着祭品,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坡祭祖。每到一处,除祭拜外,年长者还要讲述逝者与大家是什么关系。
自离开家乡到外地后,春节很少回来,也不能参与祭祖活动。转业回十堰后,过年必须回老家。父母走后,三十下午也必须回家参与祭祖,吃晚饭回十堰。
有人说太麻烦,可以请人替代祭祖,也有人说祭祖也不一定在春节,节前也可以。确实有人这么做,但我还是觉得不妥。其他地方我不知道,我们老家人不会这么做,除非特殊情况另当别论,例于疫情封控那一年,想回去也无法实现,如果遇到雪灾封路也是无法完成的。但心里始终放不下这件事,有对不起逝去亲人之感。
因为三十下午都会回去,老家大院就是一个集合点,借此机会你可以看到在一起长大,因工作原因,平时很难见到的人。大家在一起聊聊天,唠唠嗑,十分惬意。
今年三十下午我临时有事,儿子他们一家三口回去祭祖。我虽然没回去,但心中始终放不下此事,也十分关注儿子他们祭祖情况如何?
也有亲戚朋友给我打电话询问,为什么今年不回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年龄大了,祭祖之事交给儿孙他们,要让他们养成习惯。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不在了,原来意义上的家不复存在,也越来越淡化。
父母在时,为了回家与父母团聚,几千公里长途跋涉,乘火车,坐汽车,步行。有一年腊月二十九,大雪封路,无车可行,只能步行十几公里到县城住旅社,大年三十上午坐班车回到家。
自父母走后,再也没有这个激情,更没有半夜想回家,马上回去的冲动。
儿子他们晚饭是在他姑姑家吃的,菜肴十分丰盛。我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父母不在了,过年回家祭祖到哪里吃饭?看似小事,也往往被人忽视。虽然每次都有人安排,但都十分忐忑。父母在时你不可能存在这种想法,也不会思考这种问题。
人虽然没回去,但思绪万千。当我刷手机时,正好看到子女给父母拜年的视频,看着看着,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我坐在桌前翻看妈妈的照片,回忆妈妈的点点滴滴,我想对妈妈说点什么。
妈妈离开我的那一年,我还在部队当兵,也正是这一年申请转业回地方。原打算早点转业回到父母身边,尽儿子的孝心,但妈妈没有给我敬孝的机会,从此我成了一个没妈的孩子。
妈妈总是叫我乳名,长大了也是一样,我已经三十几岁了,妈妈还是这么叫我。我喜欢妈妈这么叫,也感到十分亲切。现在我多想再听到妈妈叫我乳名。
我只能偶尔在梦中见到妈妈。自妈妈离开后,思念妈妈的心情十分强烈。时常在梦中相见,醒来时才知道这是一个梦,我多想梦是真的,更想梦做得长一些。给我的只是今夜无眠,妈妈的画面时常浮现在眼前。梦见妈妈,是不是妈妈告诉我什么?还是妈妈需要我做什么?不得而知,只能去猜测,去体会。有时我会毫不犹豫的回家,在妈妈坟前静坐,似乎在寻找答案,其实就是寻找心灵安慰。
在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您省吃俭用,把好吃的都留给我们,从我记事起,我没有看到您吃肉,说什么要忌口。您无私的爱,让我铭刻心中。
在我小的时候,当夜深人静时,我一觉醒来,总是看到您不是在纺线,就是缝补衣服。
当我放学回到家里时,您总是问我学习情况。
当我毕业回家务农时,您总是给我鼓励,不要气馁。
当我思想情绪有波动时,您总是耐心开导。
当我参军入伍时,我知道您又多了一份担心。四年后第一次探家时,您高兴的哭了,上下打量,我知道您看我四肢是否健全。
当我费尽周折回到十堰,您却离开了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么地无奈,多么地无助。
您活在时,因为无知,没有掂量母爱的重量,更没有测量母爱的深度。当您离开后,才突然感觉自己失去了天平,才感悟到母爱的伟大。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失误。
2025.2.1十堰
☆ 本文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