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旨在回顾中国足球联赛职业化以来出现的德比文化,并由小见大,帮助读者回顾历史的同时,结合现实产生进一步的思考。考虑如上海申花、上海海港等传统球队的经历已经广为大众所知,故本系列文章侧重于上海的其他球队,以达到史海钩沉、填补空白的效果。
本文主要信息来源为权威媒体报道、上海地方志、企业官方披露信息等,部分内容来源为相关人士回忆。如有谬误,敬请读者斧正。
双截棍
2002年3月9日,2002年甲A联赛揭幕,揭幕战在虹口足球场进行。为揭幕战进行开场表演的是“著名新生代歌手”周杰伦(当时现场这样播报的)。一曲《双截棍》唱毕,周杰伦与球迷进行了互动:“希望每个人,我们不要靠运气,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家准备好了吗?”
周杰伦并不是揭幕战的主角,中远和申花才是。球场上的球员让球迷们既熟悉又陌生,申花球迷能叫出名字的申思、祁宏、范志毅等人都穿着中远的球衣,此时申花能仰仗的是19岁的孙祥和21岁的于涛。
上海球迷第一次看到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德比,也第一次看到申思“疯狂”另一面。以往,申思很注重自己在球迷面前的形象,申花昔日掌门说他“就像一个外交家”。申思本不擅长防守,也几乎从不在防守时放铲,但是役,申思的铲球从未间断过,即便是面对老友吴承瑛也照铲不误,这让徐根宝哭笑不得:“连申思都在那铲球。”
坊间传闻徐根宝一直不喜欢申思,大家都知道申思的风格不适应徐根宝的“抢逼围”踢法,但还有一种说法是申思的名字在上海话中谐音“申输”,寓意“申花输球”。无论如何,当申思不再是徐根宝的球员时,当申花球迷对他破口大骂说他是叛徒时,他终于能放开手脚复仇了。
比赛的僵局最先由中远打破,领先后,申思兴奋地挥拳庆祝,却是冲着申花的替补席。申花曾经获得一粒点球,那还是因为申思在防守任意球时不惜用手去阻挡,不过申花没能罚进。最终中远2比0战胜申花,赢下了这场上海德比。
赛后,申思掀起球衣,一边激动地拍着自己已经拍红的胸膛,一边向球迷看台高喊着“中远”。在离场时,申思又向着申花的替补席高喊“徐根宝”的名字,并做出了拇指向下的挑衅动作。
接受采访时,申思意有所指地说道:“我们的组织比对方更有效,我们的拼抢也更厉害,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差距。”范志毅则回敬了徐根宝此前的评论:“中远虽然是一群残兵败将,但我们打出了自己的精神,赢也赢在这一口气上……你和徐指导(徐根宝)说,虽然我是个空心萝卜,但是战胜了他这个实心的。”
意犹未尽的范志毅还想去当面和徐根宝“打招呼”,但此时徐根宝已经和球队离开球场。范志毅回到更衣室后还在和徐泽宪喋喋不休地说着徐根宝“空心萝卜”的评价,此时他的脸上不再是高兴和得意,而是委屈和耿耿于怀。
首场甲A上海德比以中远完胜申花、徒弟战胜师傅结束。多年后,当再次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徐根宝和范志毅的说法几乎一致,范志毅说:“徐指导如果说我,那肯定是想让年轻队员不要害怕,否则他每一次提到我都不会说我不好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徐根宝也表示,当时只是想动员,让年轻队员别怕范志毅,没有任何攻击范志毅的意思。
但当时,师徒二人就此分别。沪媒称这一战让徐根宝颜面扫地,10轮过后,徐根宝辞职,吴金贵接替了他的帅位。宣布“离开职业足坛”的徐根宝自此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崇明岛上的根宝足球基地上,这朵花在多年以后才会开,徐根宝还将回到职业足坛,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范志毅只为中远出战了12场比赛,韩日世界杯结束后他结束租借重返英国。范志毅的高额薪金是中远退却的主要原因,短租两个月中远还吃得消,如果想让范志毅正式转会,中远每年需要付给范志毅300万元的年薪,这是中远母公司不能接受的。而对范志毅来说,相比回中远踢球,他更倾向于留在英国,因为他只需要再在英国效力半年就符合申请英国绿卡的条件。
赛季中期,中远和申花都陷入了一波长时间的不胜,等到8月15日两队再相遇时,外界关注度已经远远无法与初次较量时相比了。高开低走也符合那一年中远的整体走势,虽然赢得开门红,但此后的进展却并没有像徐泽宪想的那样一帆风顺。尽管引进了许多申花旧将,但中远的阵容深度并不够,缺乏轮换也让球队的伤病情况不容乐观,勒鲁瓦也始终没能把球队的状态激发出来。
最重要的是,徐泽宪在年初的张扬让他在圈子内树敌无数,因此当有记者询问徐泽宪是否需要补充后备力量时,徐泽宪只能反问:“要不你帮我们介绍几个?现在哪个俱乐部也不肯放人!”
徐泽宪与王国林
2002年甲A结束时,中远排名第9,申花排名第12。但排名比申花高不意味着中远取得了成功,因为中远没能在申花最混乱和新老交替的时期取得荣誉,从而取代申花在球迷心目中的地位,这是彻头彻尾的战略失败;排名倒数第四惊险保级也不意味着申花堕入深渊,在最混乱的时期依靠一群年轻球员留在甲A,申花已经走出隧道,看到光芒。
甲A即将迎来最后一个年头,中远与申花真正的较量,这才开始。
繁花
2002年甲A刚结束,徐泽宪就放风说要为中远“寻枪”,这让中远副总王国林成了最忙的人。
徐泽宪对媒体透露要买张玉宁和李金羽,王国林刚到沈阳,辽宁体育局局长崔大林急忙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金玉组合”为非卖品;徐泽宪转而攻略姚夏,王国林到成都做了小半个月的工作,姚夏还是被青岛抢先摘牌。寻枪最后结果是枪没寻来,倒是从天津签下了门将江津,从申花买来了后卫吴承瑛,中远的申花浓度又加深了。
这一年,中远的投入高达6000万,吴承瑛的转会费占了495万,要不是中国足协打回了申花1300万的报价,中远的投入还将更多。不过申花在转会市场上也不遑多让,管理趋于稳定后,申花用重金截和了张玉宁,并引进了佩特科维奇、阿尔贝茨和托马斯等强力外援,与中远掰手腕之意不言自明。
如今回过头去看末代甲A,只能用“混乱”和“诡异”来形容。除了“非典”导致联赛停摆以外,假球泛滥和足协的中超准入规则也导致了这个局面,并永远地改变了中远和申花的命运。
2003年2月28日,足协公布了2003年的甲A章程,其中列明了2004年中超准入规则。因为2002年甲A没有升降级,因此2002年和2003年的名次捆绑计算,计算出来的结果叫“综合名次分值”,计算公式为综合名次分值=(2002年名次×0.5)+2003年名次,综合分值越小越靠前,综合分值相同时,2003年名次高的球队靠前。
这个规则由谁提出,又是如何通过表决并实行,如今已不得而知。该赛季初,各支俱乐部骂归骂,还没仔细思考过这一规则有什么bug。在上海,沪上球迷在等待84天之后终于迎来了上海德比,首场比赛中远2比1取胜。
当年中远还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9月底的时候,中远宣布从10月1日起,球队更名为上海中远俱乐部上海国际队,成为最先宣布启用中性名的中国俱乐部。中远管理层表示这样做是要走世界知名俱乐部的路,他们想让中远成为上海的象征和名片。改名国际后,球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和品牌效应覆盖面将更广,也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
这条线暂且不表。2003年的联赛格局仍为“连沪争霸”,只不过这次的“沪”有两支,积分榜上中远和申花交替上升。11月9日,上海德比再次上演,赛前申花老总楼世芳在赛前把主席名言写在了战术板上,并带领球员高声诵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声音在更衣室内久久回响。
最终张玉宁上演帽子戏法,申花主场4比1大胜,把分差追到只剩两分。这场胜利成为包括于涛在内那批申花球员最难忘的胜利,有球员称这场胜利让申花“出了口恶气”。也正是这场胜利让申花在积分榜上反超,看到了夺冠的可能。在最后一轮开始前,申花还领先中远1分。
冒顶的李明随后被国际封杀,2012年他因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判5年6个月,罚金50万
这一年张玉宁进了13个球,联赛第二多
佩德科维奇这场还进了一个非常漂亮的任意球
但此时中国足坛已经顾不上猜想冠军归属谁了。早在11月初,圈内人士便发出警告,根据现有规则可能出现有球队故意输球保级的情况,最后一轮开始前,人们发现警告成为现实,许多球迷都等着看足协的笑话。
当时,八一湘潭和陕西国力连续两个赛季排名倒数,已经锁定了两个席位。问题出现在天津康师傅和重庆力帆的身上,最后一轮开始前,重庆力帆排名第13(2002年排名第6),无论输赢都不会有排名上的变动,但只要输给青岛,让青岛压制住天津就能成功保级(前提是中远不输球);天津康师傅排名第11(2002年排名第10),最后一轮必须战胜中远才能保级,否则就得看别人的脸色。
可能所有人都等着看足协的笑话,但不会有人愿意看到重庆输球保级的情况出现,无论是足协还是普通的球迷,天津更不会,虽然大家的出发点不同。最后一轮比赛开始前10天,足协就表示将“严打问题球”,不仅请来中国香港的裁判执法,并派出比赛监督,还多次“提醒”重庆不要利用规则漏洞。重庆力帆俱乐部副总吴政一方面表示“全败意味着死亡,力帆不会靠钻漏洞活下来”,一方面又暗示媒体“力帆这赛季很弱,就算输球也是正常的”。
而在徐泽宪看来,中远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赢球拿冠军,至于谁降级和他没关系,但他还是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这场荒唐的游戏中。
2003年11月30日,末代甲A最后一轮比赛同时进行。重庆主场“毫无意外”地输给了青岛,重庆球迷不仅为客队球员加油,当青岛球员错失机会的时候甚至纷纷叹息。由于大连实德已经提前退出了冠军争夺,因此冠军将在申花与中远之间揭晓。
在客场,吴金贵的申花被另一位上海名帅朱广沪率领的深圳迎头痛击,李毅的帽子戏法让申花全队一度失去了作战的斗志。但不久后上海老家发来消息,江津在比赛中出击失误被吊门,中远0比2落后天津,这让吴金贵瞬间大脑一片空白,甚至有些质疑消息的真假。
末代甲A的大结局,是申花客场1比4深圳,中远主场1比2天津。申花输球夺冠,天津赢球保级,重庆漏洞没钻成,不过后来靠买云南红塔的名额留在了中超。
当记者一窝蜂涌向吴金贵对他进行采访的时候,吴金贵一边本能地说着自己的心得,一边向记者求证道:“那边(中远)的球结束了吗?”即便记者给了确切的答复,吴金贵也不知道该怎么能解释输球夺冠军这件事,就连身后的工作人员为他披上冠军金袍,他都全然不知。
而在八万人体育场,申思在退场时也受到了记者的围堵,在被问是否感到遗憾时,申思的言语和他的眼神一样闪烁:“当然遗憾了,但足球有时候是这样的,带给你并不仅仅是欢乐。”当记者要求他评价中远和申花的表现时,申思留下一句“已经很好了”就逃离了现场。
赛后,徐泽宪第一时间向楼世芳表示了祝贺,并表示无论谁拿冠军都是为上海争光。而楼世芳则谦虚地表示“申花还太年轻,和中远要相互学习”。但相比这番客套话,所有记者都听到了徐泽宪在球员通道内痛苦的嗟叹。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申花的冠军名不副实,圈内人士都唱衰申花称“海派王朝根基不稳。”球迷或许不清楚真相,但球迷不是瞎子。在深圳,球迷在颁奖时高喊“申花冠军是水货,申花是水货冠军”,这也使得中国顶级联赛在之后举行颁奖仪式时,必须先清场以防有球员捣乱。而在上海,中远球迷没有与球员进行任何互动,几乎不发一言离开了八万人体育场。
抛锚
从这里开始,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中远集团混淆,我们就得以“上海国际”来称呼中远俱乐部了。
2003年12月25日,云南红塔宣布退出中国足坛,重庆力帆第一时间表示对红塔的资产感兴趣。但这个消息没持续多久,上海传来重磅消息,中远集团谋求撤资,正在为上海国际寻找下家。
这个传闻让人不免联想到几个月前球队起用中性名的决定,外界开始怀疑,这不是上海国际做大做强的开端,是中远集团撤资的开端。
12月29日,有记者爆料称阳光媒体投资有意接盘,报价5000万。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的不是徐泽宪,而是副总王国林。王国林称“上海国际不会是第二个红塔”,针对市面上“5000万”的传闻,王国林更是嗤之以鼻:“5000万?真是笑话!这笔钱大概只能买我们几个队员,如果真想买我们队,我们可以给你细细算一笔账:我们这个金桥基地,地皮加上里面国内最好的附属设施,没有两三个亿根本免谈……就算平进平出的转让,我们一分钱不赚,那至少也要5个亿。”
但王国林的这番话被媒体解读成了“国际开价5个亿”。元旦过后,上海媒体先是披露称深圳健力宝总裁张海及其幕后资金对国际队有意,随后又说荣氏家族正在求购国际,甚至上海市政府也在竭力促成此事。同时人们发现,中远金桥基地门口的“中远金桥基地”的招牌也被拆除。一时间众说纷纭,让王国林疲于应对。
直到1月13日,徐泽宪才终于露面并做出郑重表态:“上海中远今年不退出”。不再孤军奋战的王国林也轻松了不少:“叫你们不要瞎猜,现在相信了吧?门口的牌子是因为之前在装修,正好赶上这些留言我已经让工人装上了……网上的东西全是胡说八道。”
但极少数人注意到,徐泽宪表态时用的是“上海中远”,而不是“上海中远国际队”。实际上,消失的这段时间里,徐泽宪被股东和中远总部叫去开会了。
徐泽宪
国际的投资方是中远置业,中远置业的母公司是中远集团。2003年时,中远集团进行了改制,引入了几家外资股东,其中就包括印尼华裔商人林绍良的三林集团,彼时球队的全名也从“上海中远汇丽足球俱乐部”变成了“上海中远三林足球俱乐部”。
一方面作为股东,三林集团并不理解徐泽宪为什么要玩足球,他们不能接受在中国连续两年投资足球却没有收获任何荣誉,也不相信徐泽宪“进入中超后球队就能盈利”的说法。另一方面,国资委从2004年开始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规定“主业和辅业剥离”,中远集团也随之做出了战略调整,聚焦航运主业务,剥离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远置地。2004年底,中远置业被中远集团完全转给了三林集团。
中远高层后来向媒体透露,集团清楚地告诉徐泽宪,他可以保留这支他辛苦打造的球队,但是中远集团将不会再碰足球,人事关系上集团也将与他进行切割。三林也明确表示不会继续投资,徐泽宪失去了玩足球的靠山和资本。
2004年上半年,徐泽宪和王国林还能保持一直跟队比赛,等到下半年的时候,场边观战的只剩下了王国林,徐泽宪一边与三林和中远总部讨价还价,一边忙着为国际找下家。国际原本是联赛中最爱用奖金激励球员的球队,但那一年他们几乎没怎么发过奖金。有一次媒体去金桥基地采访王国林,见到王国林时,他正对着桌子上一大堆水电费单子发愁。
所以,国际后来出走西安,并非是上海球市不好,也不是“徐泽宪对上海失望了”,更不是“西安用更好的政策挖走了国际”,而是如果徐泽宪不去西安,这支球队就活不下去。
(未完待续)
2004年8月,巴萨还来上海和上海国际联队踢过一场,当时梅西还叫麦西
想与队长的作者团队谈笑风生吗?
欢迎加入读者交流群!
请添加微信:hcctgd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