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当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悄然浮现,立春,这个二十四节气之首,如期而至,携着古老的渊源与缤纷的习俗,叩响大地之门,唤醒沉睡的生机。

一、溯源立春:天文与历史的交织脉络

从深邃浩瀚的苍穹探寻,立春有着精准的天文坐标。每年公历 2 月 3 - 5 日,当太阳抵达黄经 315°,那道金色的光芒便宣告春之序曲奏响。斗转星移间,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寅位(东北方),仿若大自然挥动的指挥棒,指引万物迈向新生。

回溯历史长河,立春的足印清晰而深远。早在先秦,农业社会的先民们已敏锐捕捉到节气更迭对农事的关键指引,彼时立春便在春耕备播中崭露头角。至春秋,一年八节划定,立春位列其中;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完整确立并载于《淮南子・天文训》,它从单纯时令晋升为农耕文明的智慧核心,曾两千余载以 “春节” 之名,领衔岁首,承载民众对丰年的热望。直至 1913 年,正月初一正式成为春节,立春才以节气之姿,持续传递春的消息。


二、礼赞立春:多彩习俗绘就春日华章

迎春之仪:敬候春归的盛大庆典

三千余载悠悠而过,迎春仪式的庄重从未褪色。周代,天子率先垂范,立春前三日斋戒,届时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远赴东郊,以虔诚之礼迎接春神句芒与春的曙光,祈愿谷粟满仓。这一皇室仪轨,如涟漪般扩至民间,化作全民迎春嘉会。立春前一日,报春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呼 “春来了”,唤醒街巷;立春后,百姓扶老携幼出城探春、踏春,漫步山水,畅享春恩。


咬春之味:舌尖上的春之礼赞

咬春,是味蕾对春的初逢。春饼,薄如蝉翼、柔润劲道,卷入翠绿的芹菜、鲜嫩的韭菜,一口咬下,勤劳与生机满溢;春卷以脆薄面皮裹南北珍馐,油炸至金黄酥脆,香飘四溢。萝卜作为咬春 “代言人”,其辛辣呛口,恰是 “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 的坚毅注脚,在咀嚼中,人们咽下对春的期待,开启奋进新程。

打春之俗:鞭策春耕的祈愿鼓点

立春日,“鞭打春牛” 震撼登场。春牛或纸糊或泥塑,芒神装扮者手挥红绸鞭,怒抽三下,驱走慵懒,吆喝声中,春耕大幕轰然拉开。这奋力一击,是对大地的唤醒,更是向苍穹祈愿,盼风调雨顺、仓廪盈实,将农人的热望深深烙印在春的泥土里。


戴春鸡之暖:母爱编织的吉祥守护

在陕西等地,立春曙光初照,母亲们的巧手便忙碌起来,布公鸡在针线穿梭下成型,缝于孩子帽檐。鸡同 “吉” 音,这一方小小的布艺,承载着质朴母爱,护佑孩子新岁远离疾厄,顺遂成长,于细微处盈满温情。

贴春字之喜:家门上的春日诗笺

“总把新桃换旧符”,立春之际,千家万户贴上红 “春” 字,或是贴上花鸟剪纸、年画,墨香与纸韵间,春的喜讯落于家门。那灼灼色彩、灵动图案,点亮庭院,是百姓对春的盛情邀约,对祥瑞的执着守望。


立春祭之诚:敬神祀祖的心灵交响

祭春神、拜太岁、祀土地、缅先人,立春祭是民俗的华彩合奏。香烟袅袅中,感恩与敬畏交织,人们向神灵祈福消灾,于祖先灵前追思慎远,赓续着尊老敬贤、敬畏自然的美德根脉。


立春,这一镌刻在华夏文明基因里的节气,于天文奇观、历史演进、民俗传承间熠熠生辉。它是自然的节律、农耕的号角、心灵的寄托,岁岁年年,引领我们踏入春的绮梦,续写大地的传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