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南京紫金山上,曾埋葬着中国的一段沉痛历史。那片山脉,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雄伟风景,它见证了几千名年轻军人为了保卫家园而献出生命的血与火的抗争。

教导总队,作为这场生死搏斗的主力,虽装备精良,虽誓言守卫,但终究没能扭转战局。在日军的猛烈炮火和钢铁洪流面前,他们凭借无畏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顽强抵抗。

日军最终不得不承认:这些曾是敌人、眼前的战士,虽然勇猛,然而,他们所展现的勇气与忠诚,值得一份崇高的敬意。



勇者的阵地——紫金山的血战

南京保卫战,堪称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一场生死较量。如果说南京是“东方的心脏”,那么紫金山便是这颗心脏的“护卫者”。

先来了解一下这个“紫金山守卫者”的身份——教导总队。成立于1933年的中央教导总队,曾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最精锐的一支部队,队员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堪称一支“德式军队”。

紫金山的守卫战,可不仅仅是普通的保卫战,更是关乎民族尊严和命运的生死一战。在南京保卫战的初期,教导总队的任务便是守住紫金山。



这座山虽然看似巍峨,却在战场的背景下显得如此脆弱。紫金山南麓的每一个小山头,每一条防线,都成了无数中国士兵的墓碑。

12月初,随着日军步步逼近,教导总队的士兵们开始紧张起来。第十六师团的日军为了攻占紫金山,前往南京方向进军,势头如猛虎下山。

为了争夺制高点,日军的炮兵和步兵配合默契,从12月8日开始,连续几天的猛烈轰炸,火力几乎摧毁了整个防线。

可是,我们的教导总队依旧没有动摇。他们利用地形,利用每一座山头,稳固自己的阵地。尤其在红毛山的战斗中,教导总队的表现,简直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12月8日拂晓,日军首先升起侦察气球,紧接着大批战机高空轰炸,炮火密集得令人窒息。就在这个时刻,教导总队的周石泉指挥的营部,毫不畏惧,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日军的坦克开始迫近,炮火如雨下,整个阵地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周石泉和他的队员们,一方面抵御日军猛烈的进攻,一方面调动狙击手消耗敌人。

就在这种情况下,教导总队的士兵居然炸毁了日军的一辆装甲车,虽然自己的伤亡惨重,但却狠狠打击了敌人,给了日军一个“下马威”。

“可是,终究只是暂时的胜利。”你说,这就有意思了。日军哪会轻易罢休?就在红毛山一带,日军调动更多兵力,准备向紫金山的阵地进攻。



尽管教导总队已经伤亡惨重,兵力不足,但在坚固的阵地和巧妙的战术下,他们依然以顽强的姿态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

这场“红毛山之战”,不仅是战略意义上的较量,更是意志的对抗。教导总队的战士们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个人生死,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守住紫金山,为南京、为中华民族赢得最后的荣耀。

死守到底——红毛山、老虎洞的决死之战

那个场景可以说是,打仗打到连地形都成了“战友”。是的,紫金山的防线,教导总队无疑与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

即使兵力不足,即使补给线断裂,即使面临敌人如洪水般的进攻,他们依旧没有选择撤退。那种感觉,应该就像是眼前的阵地成了“家”,不论是什么都要守住。

红毛山的战斗还没结束,教导总队就在老虎洞阵地迎来了下一轮的挑战。这个地方的名字有点“野”,听着像是与动物亲密接触的地方,但实际情况更为残酷。



老虎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控制紫金山的关键。12月9日,日军对老虎洞发动了连续三轮的猛攻。第十六师团集中炮兵火力,伴随空军的猛烈轰炸,步兵就像潮水一样一波接一波地冲击。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教导总队的士兵们并未后退一步。营长罗雨丰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坚守阵地,利用山地防守优势与敌人展开了激烈对抗。

“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成了教导总队抵抗日军的关键。尽管日军步步逼近,但守军毫不退缩。日军一次次进攻,伤亡惨重。

由于中国军队的阵地构筑非常坚固,且配备了大量的火力支援,日军几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可是,你以为这样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吗?



并不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日军通过调动大量炮兵、空军联合作战,甚至使用了烧夷弹和烟幕弹,企图用火力封锁守军的视线,进一步消耗守军的抵抗能力。

日军的火力压制是如此猛烈,阵地几乎成了一个火海。尽管如此,教导总队依然死死咬住阵地,不肯后退半步。终于,在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老虎洞阵地也失守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战斗,教导总队用自己的血肉,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勇士”。即便阵地失守,他们的名字依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日军感叹,这些敌人,虽然强敌,却值得钦佩。

血与火的决战——紫金山与中山陵的最后守卫

当教导总队逐渐失去阵地,日军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依旧坚守在紫金山第二峰的阵地上,不肯撤退。

12月10日,日军对紫金山的最后一击来临。此时的教导总队,已经没有任何增援和补给,但他们依然死守阵地,誓言不屈。



这场战斗,不仅是力与力的对抗,更是信念的较量。无数英雄的名字在这片战场上消逝,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将紫金山的阵地死死拖住,为南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即便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教导总队依然没有选择放弃,继续顽强抵抗。

在12月11日,日军从镇江调来了第十三师团山田支队,准备彻底摧毁紫金山防线。炮火震耳欲聋,子弹穿过空气,硝烟弥漫。

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教导总队的指挥官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紫金山第二峰阵地,退守南京城内。



这一决定,不仅是战术上的必要选择,更是为了保留最后的力量,准备迎接日军的最终进攻。但即使是退守,中国守军依然用自己的血肉,坚守住了南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

最终,虽然紫金山阵地失守,但这支部队的英勇,永载史册。就连敌人也表示对他们的敬畏,历史也会铭记他们。

参考资料:

南京保卫战,航空工业出版社,201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