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  珂 申智林

“快进来,喝杯热茶。”推开入户门,湖南郴州资兴市州门司镇燕窝村村民陈永山热情招呼。客厅里,刚买的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簇新,社区干部送过来的福字装点在墙上,满是新春的喜庆气氛。“老妈好久没住上这样的房子,这几天乐得像个‘小顽童’。”陈永山递茶递糖果,一脸满足。

半个月前,陈永山从镇上的一处板房安置点搬到这里。当时,50多岁的他和78岁的母亲在板房里住了4个多月,木床、方桌、电磁炉、取暖器……基本的生活物资齐备。算上这一次,老陈近半年间搬了4回家。

第一次搬家为躲灾。去年7月26日晚,受台风“格美”影响,资兴遭遇极端强降雨。27日清早,村干部冒大雨领路,老陈背上母亲往安全地带跑。出门没过10分钟,老屋就消失在垮塌的山体里。在村里安排下,老陈和十几户村民临时挤进同村村民欧资英家。交通、电力、通信一度中断,政府调派直升机空投应急物资。大家同舟共济,熬过最难的日子。

第二次搬家为避险。担心次生灾害发生,镇村干部挨家挨户摸排,组织老陈等人住进资兴市第二中学学生宿舍腾作的临时安置点。灾后复学复工复市复产,加速推进。8月31日,资兴市第二中学的孩子们,回校上课。“为孩子们上学腾地方,打心底愿意!”陈永山说。

老陈第三回搬家。这回搬去哪?州门司镇受灾重,完全满足安全要求的建房点不好找。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和郴州、资兴有关单位,灾后火速开展地质勘探,既找临时性过渡安置点,更为永久性避险安置区选址。过渡安置点选在州门司镇州门司村,老陈和母亲中秋节前住进了新建的活动板房,每户里外两间,资兴市还安排了两名镇干部对口帮扶。

与过渡安置点一墙之隔,避险搬迁集中安置住房去年10月动工,一期可容纳60户居民。为了让受灾群众顺利搬入新房,建设单位资兴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倒排工期,抓紧作业。10月以来的每个晚上,工地上灯明如昼。

既要建得快,也要建得好,质量如何保证?政府指导,安置点受灾群众推选成立建房理事会,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监督。老陈泥瓦技术熟练,受到村邻信任,成了理事会成员中的一员,从此成天扎在工地上,盯着新家一天天落成。

农历腊月十六,60把崭新的钥匙,提前一周在州门司镇福祥苑安置点交房现场铺排开。老陈抽到了一户90平方米、三室两厅的房子。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老陈满眼欢喜。搬家前一天做卫生,做到了凌晨两点多。“搬了4次家,心里一次比一次安稳。这回要扎根了!”

当地还就近引进一家知名服饰公司,为搬迁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城镇附近“以工代赈”工程建设项目不少,老陈又正好大展身手。“政策好、人努力,日子就会越过越好!”他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3日 02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