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视春晚背后的故事——《借伞》之油纸伞
小品《借伞》围绕《白蛇传》中“断桥借伞”的经典桥段,巧妙串联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四个剧种,在一连串不期而遇的“误会”中展现喜剧效果,为观众送上“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唱腔的惊艳外,赵雅芝和叶童时隔多年在春晚舞台上再次同框,令不少观众不约而同想起赵雅芝和叶童的那版《新白娘子传奇》,满满都是关于青春的回忆。
虽然,演员手中的伞就是被称为“西湖之花”的创作于1932年国家级非遗技艺西湖绸伞。但是,故事原型《白蛇传》表达的是“断桥许仙油纸伞”,油纸伞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千年文化
油纸伞作为传统的日用雨伞,适合在多雨潮湿的气候中使用。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
由于其防水特性,油纸伞特别适合在多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如江南地区。江南地区因其潮湿多雨的气候,制伞业尤为盛行。此外,油纸伞在干燥环境中容易变脆、开裂,因此不适合在干燥气候中使用。
油纸伞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也非常丰富。油纸伞起源于春秋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在明朝开始于民间普及。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内的一些地区仍然能看到油纸伞的身影。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以后,随着金属骨架和尼龙布的兴起,传统油纸伞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虽然油纸伞业已经萧条,但油纸伞已经成为了另外一种存在——它的文化意义没有消失。
试想,如果没有了油纸伞,旗袍会不会觉得孤独?那些淌着雨的江南小巷子,会不会过于空旷?《白蛇传》里许仙与白蛇娘子西湖断桥边的爱情,怎么开始?戴望舒的经典诗歌《雨巷》,会不会变得平庸?
泸州坚守
泸州分水岭镇,以生产油纸伞闻名。那里植被丰茂,到处是适合做伞托的通木,深山里的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非常适合做抗大风不变形的伞骨。
竹木又是做油纸伞的纸最好的材料。桐油呢,印刷精美图案的石墨呢,都可以在山上取材。早在明末清初,分水岭镇的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始研究油纸伞的制作技术。几乎是同时,泸州人开始生产日后让泸州闻名遐迩的泸州老窖。
分水岭镇人上山挑选最好的木头和老楠竹。分水岭镇人在经过防腐处理的木头和竹子上钻孔、拼架、穿线,精心布置用于抵挡雨水的各种小小的机关。
分水岭镇人在纸上画上最好看的图画——在这张圆形的、与天空对话的纸上,分水岭镇人展开自己的想象,画上脸谱、山水、花鸟,画上对生活的赞美与祝福,并给纸涂上最好的桐油……随着时间的推移,泸州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泸州油纸伞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然而,通过政府的支持、传统手工艺人的坚守和社会的关注,泸州油纸伞这一传统手工艺品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