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春晚啊,那可是咱们中国人过年的一道大菜。可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这道菜里的“硬菜”——小品,越来越让人感觉味同嚼蜡了。以前那春晚小品,看得人捧腹大笑,眼泪都出来了,那叫一个开心。可现在呢?小品咋就变得不好笑了呢?这问题可真是让人挠头。

你说以前的小品,像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那简直就是经典中的经典。他们把人物的喜剧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就为了逗乐观众,没有其他多余的目的。那时候的小品,纯粹就是图个乐,让大家在忙碌了一年之后,能在除夕夜放松一下,开怀大笑。那笑声,才是春晚小品最动听的旋律啊。

可现在呢?风向变了。小品不再是单纯为了逗乐,而是变成了教育的工具。创作者们似乎都背负了沉重的任务,要在小品里讲道理、讲价值观。你看那些小品,不是讲孝顺父母,就是讲职场奋斗,要不就是讽刺一些社会现象。道理是没错,可这小品啊,它首先得是个小品,得有娱乐性啊。就像一道菜,你非得往里面加一堆药材,说是为了养生,可口感全无,那还叫菜吗?

我觉得啊,小品不好笑的原因,就在于创作者们忘了小品的初心。他们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住了,不敢放开手脚去创作。以前的小品演员,那是真把观众当上帝,想方设法让观众笑。现在呢?好像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迎合某种导向。这样一来,小品就失去了灵魂,变得干瘪无味。

咱们老百姓看春晚小品,图的就是个乐。你说你在一年到头辛苦工作之后,就想在除夕夜放松放松,结果看个小品还被教育一番,那心里能舒服吗?小品就应该像以前那样,纯粹为了娱乐,为了给观众带来快乐。它不需要承载太多的教育意义,因为生活已经够沉重了,我们看小品就是想暂时逃离一下现实,找找快乐。

我希望春晚小品能回归纯粹娱乐的轨道。创作者们能够放下包袱,大胆创新,别再被那些条条框框限制住了。咱们需要的是能让我们开怀大笑的小品,是那种看了之后能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典作品。让笑声再次成为春晚小品的主题曲,让我们在除夕夜能够真正地放松身心,享受那份难得的欢乐。

春晚小品啊,你可别让咱们这些观众失望。赶紧找回你的灵魂,回归纯粹的快乐吧!因为,我们的笑声,才是对你最好的肯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