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大家好像都有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
吐槽春晚。
尤其是语言类节目。
内容无聊,包袱尴尬,演员表演浮夸……
「拉踩」更是最常见的吐槽手段。
每到这个时候,赵本山、赵丽蓉、陈佩斯这些名字总是会被反复提及。
他们带来的经典节目,到今天依旧是我们的快乐源泉。
而在其中,还有那么一个人。
虽然他的名字,没有前面几个那么频繁地被提起。
可一旦提起,也无人敢否认他曾是春晚相声的扛把子。
仔细一想才发现,他已经离开春晚的舞台7年了。
今年春节,鱼叔愈发地想他了——
「我想死你们了」。
提起冯巩的名字,耳边就会自动响起这句话。
多少个除夕夜,这句话都是必备保留环节。
在许多人眼中,冯巩的舞台形象也基本上与他这句经典slogan感觉一样——
一个喜欢说俏皮话,亲切感极强的老好人。
1986年,总导演黄一鹤想要在舞台上多展现一些新面孔。
冯巩就是在这一年首次站上了春晚的舞台。
他与同门师兄刘伟凭借相声《虎年谈虎》在全国一炮而红。
不过,冯巩真正的巅峰期,还得是与牛群的搭档。
两人灵巧自然的对口,总是能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而在那些轻松好笑的包袱里面,还藏着犀利大胆的讽刺。
1989年,冯巩首次在春晚搭档牛群,表演相声《生日祝辞》。
牛群演绎一个小科长,本 想讨好丈母娘欢心,却处处不着调,惹了对方不高兴。
愣是把对丈母娘的生日祝辞,搞成一场领导发言,通篇充满了对官僚作风的讽刺 。
牛群拿捏的小官员形象,活灵活现。
而冯巩作为 捧哏,也把节奏控制得非常精妙。
两人一炮而红,从此成为黄金搭档。
1992年,他们二人又用一场《办晚会》狠狠讽刺了一把各种离谱奇葩的广告赞助行为 。
冯巩想要办一场「高大上」的文艺晚会,赞助商却是一个毛驴专卖公司。
为了让自己这笔赞助费花到位,经理牛群想尽办法把自家毛驴塞到每一个节目里,丝毫不顾合理性。
「赵忠祥主要是给大家进行即兴的魔术表演——大变活人,请喜剧明星赵本山主演。舞台上放一箱子,赵本山钻里边去,赵忠祥说变,打开箱子一看,赵本山没了……」
「变出一头驴来!这叫大变活驴呀,太好了」
就在前一年春晚,全国观众因为节目中大量广告植入而感到不满。
这一年,他俩就写出这么一出节目。
你说,这算不算是「太岁头上动土」?
而在90年代,全国人民讨论最多的,还是国足的不争气。
冯巩与牛群当然也不能落下这个机会,连续几年都狠狠拿男足开涮。
像是1991年的《亚运之最》。
自称万事通的俩人,开了一次亚运专题问答。
- 亚运会期间什么最臭?
- 中国男子足球队临门一脚,那脚最臭。
- 什么话最伤人?
- 有些球迷的话最伤人:中国队脚太臭,不如回家买土豆
这一问一答,把男足从里到外嘲讽了个透,也让观众看得掌声雷动。
从此,「男足」与「臭脚」永远挂上了钩。
1998年的《坐享其成》中,他们又没放过中国男足。
冯巩拉着黄包车卖力向前冲, 坐在车上的牛群,还不忘调侃一句——
「中国足球有你这速度,早出线了。」
好一记绝杀。
相得益彰的表演风格,犀利深刻的讽刺内容。
让冯巩与牛群成了绝对的黄金搭档,也 成了春晚舞台上绝对不能错过的 风景 之一。
不过有多少人知道,冯巩与牛群这对搭档其实是因为一部电视剧「牵手」成功的呢?
1988年,冯巩和牛群一同出演了电视剧《那五》。
彼时二人都有自己的搭档,也从未有过合作。
但是在拍戏期间频繁聊天中,冯巩发现牛群在相声上的许多想法都与自己非常合拍。
于是,决定顶着各方压力组成新搭档。
这样的经历不仅成为冯巩相声生涯中一件有趣的往事,更揭开了他的另一重身份:
影视演员。
要知道,冯巩不仅是相声说得好,演戏也拿得出手。
毕竟也是拿过 金鸡影帝 的人。
冯巩在舞台上自然幽默接地气的风格,延续到了影视剧的表演中,塑造了不少有趣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像是《没事偷着乐》中住在胡同里的老好人张大民。
像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为人大大咧咧的三轮车师傅刘好。
又像是《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中的「芝麻官」纺织厂工长王喜。
并且,与相声一样,他出演的影视作品不少也是喜剧的外皮包裹着讽刺与反思的内核。
比如电影《没事偷着乐》。
面子上是发生在一间小小平房里家长里短的市井喜剧。
内里则是由住房延伸出来的,对特定年代中人物处境之间错位的反思。
冯巩饰演的张大民,平日里 操着一口天津话,总爱插科打诨,引人发笑。
但当他面无表情坐在屋顶上时,那瘦弱的身影又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一种被生活碾压的无力感。
1993年,冯巩与黄建新导演合作的《站直喽,别趴下》可谓是直戳当时的社会痛点。
以一位作家憋屈的生活经历作为窗口, 通过复杂的邻里关系,让我们一睹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浮躁的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尊严脊梁逐渐弯曲的场景。
冯巩饰演的知识分子,夹在天天将主义挂在嘴边的刘干部与「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的张无赖两位邻居之间,无所适从。
在一个停电的情节中,刘干部对着作家说:「你要在黑暗中写作了」。
作家笑道:
「没事儿,我写的是解放前的事」
一句抖机灵的话,却道尽了多少创作者的无奈。
其实,不仅是喜剧。
冯巩在其他类别的作品中,也有不错的表现。
悬疑片《埋伏》中,冯巩饰演的叶民主是一家船厂保卫科的职工。
一起谋杀案发生后,叶民主与同事老田被警方委托,在市郊废弃的火车站里盯梢。
这次的冯巩没了喜剧味儿,但依然表演精彩。
将一个社会青年身上的茫然无措,呈现得恰到好处。
纵观冯巩出演的这些角色,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人物。
舞台上的冯巩,本就自带一种「与观众直接对话」的亲切感。
影视剧中的他,则沉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将人生百态演绎得鲜明灵动。
甚至有人感叹,如果冯巩能够一直演下去,说不定能成为像葛优一样的演员。
可惜,现在的冯巩 已经鲜少有表演的机会。
电影、电视剧,仅有 偶尔的客串。
相声舞台上,也逐渐消失。
2018年后,冯巩就不再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虽然在一些地方卫视的春晚中,还能看到他的身影,但也不再是那盘主菜了。
其实,比起人们对陈佩斯、赵本山、赵丽蓉的怀念,人们在冯巩身上感受到的情绪是不同的。
这些小品大师离开春晚舞台,我们感慨的是一种对作品创作理念与演员表演态度缺位的遗憾。
但因为冯巩在春晚存在的时间够长,我们在他身上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名为「消失」的无奈。
现在,我们越来越难看到像冯巩早些年作品这样,既有小人物的亲切,又有大胆的讽刺内容。
包括冯巩本人也是一样。
千禧年,因为牛群决定离开舞台去安徽蒙城当副县长,冯巩的搭档换成了郭冬临。
两人的一段《旧曲新歌》赢得了满堂彩,也成为春晚历史上的经典节目。
有意思的是,牛群也小小地参与了一下这个节目。
他作为串场,向观众说明了今年不再有「冯牛黄金组合」。
随着牛群下场,郭冬临搭腔,一个时代的交接完成了:
自此,相声不再是春晚舞台的主打。
在此之前,相声是春晚分量很重的存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品变得更加受欢迎。
冯巩也开始创新相声的表演形式,比如情景相声与相声剧。
到后来,冯巩也干脆演小品去了。
而随着创作思路的改变以及创作要求的限制,春晚的语言类节目越来越热衷于「合家欢」的路子。
带刺的幽默,逐渐消失在观众的视线当中。
文本创作力的逐渐乏力与固化,也彻底让冯氏幽默的灵魂停留在那个「昨天」。
再加上冯巩年龄走高,当他在舞台上带着人们熟悉的笑容用力演着「咱们一起包饺子」的戏码时,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他的力不从心。
冯巩最近一次登上微博热搜,似乎是有人把一个婚礼上的冯巩致辞发到了网上。
视频中,冯巩满脸笑容以调侃的方式祝福新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不少人都感叹,好像看到了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模样。
更让人们怀念起曾经春晚上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欢乐时光。
也想忍不住对他说一句: 我们想死你了!
全文完。
助理编辑:旺达的托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