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春节期间,纵览新闻策划推出“评论员返乡手记”,记录家乡变化、返乡见闻、非遗年俗等,通过观察普通人的点滴变化,映射我国经济社会城乡发展的巨变。用身临其境的观察和细腻生动的笔触,在小故事里展现大变化,用平凡视角映射大时代。敬请关注。

纵览新闻评论员 牛可心

大年初五,家里的亲戚都招待差不多了。老爸说:“咱去正定转转呗,听说今年人不少呢。”于是我们驱车就往正定走,从我家到正定县城开车差不多40分钟。一路走,一路猜往正定方向的外地车牌是哪个地区成为了我们之间的小游戏。

刚到正定古城阳和楼,只能用人从众来形容眼前的盛况。登上阳和楼往长乐门望去,一整条大街全是人和各式各样的小摊铺。老爸直呼:“大中午都这么多人,等晚上花灯亮起来人肯定更多。”是啊,在我的印象里节假日正定古城总是那么多人,春节人更多也更热闹了。


正定历史文化街一景 摄影/牛可心

沿着历史文化街往长乐门走,道路两侧鳞次栉比的商店吸引了我。有年轻人喜欢的立体木版年画、年画图案书签等文创产品,有中老年人喜欢的“体验式”“沉浸式”非遗展示……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新潮在这里融合。不同年龄段的消费选择看似迥异,实则共同指向一个趋势:文旅消费已成为中国人构建生活意义、追寻精神归属的重要载体。


阳和楼下非遗集市 摄影/牛可心

不难看出,不同于以往走马观花式"到此一游",游客们越来越追求深度体验和文化享受。这种消费观念的升级,推动了文旅市场的繁荣,也促使文旅产品从简单的场景复制转向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市场自发选择,比任何保护政策都更有效地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文旅消费的爆发式增长,也折射出社会资源配置优化升级。这种基于消费选择的文化认同与经济赋能,不仅催生了文旅产业的创新迭代,无形中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再平衡与社会资源的活化利用。


正定天宁寺 摄影/牛可心

传统文化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本质是民族精神内核与现代社会需求的深度适配。当非遗不再是被瞻仰的文物,而是可体验、可消费、可共创的生活元素;当文化传承不再是单方面的拯救,而是多方参与的价值共生,也就找到了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密钥。

2025年春节期间,正定推出了一系列互动性、体验式、沉浸式非遗活动项目,在逛玩古城的同时,还能感受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比如在非遗巡游中能够观赏舞龙舞狮、地方戏曲等,在非遗市集上品尝地方特色小吃,带有独一无二的文创纪念品,在古城灯会看五光十色、璀璨绚丽的花灯。

游古城,逛灯会,过大年,这个春节假期,不妨带着家人来正定逛逛吧,赏美景、品美食、看表演、享民俗,邂逅一场假日的别样浪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