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新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沙地的新年习俗,宛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信仰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贴春联的喜庆到守岁的温馨,从放鞭炮的热烈到拜年礼的恭敬,每一个习俗都是文化的密码,等待我们去解读、去传承。
沙地那么多民营企业、种植大户、经营商户,很多都是泥腿子上岸,靠着一股敢拼敢干的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滚爬打摸出来的。沙地人最大的特性就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别的不说,就拿年俗的改革,就可见一斑。
早20年前,沙地人家和全国各地的过年习俗差不多。每年正月初一到初八,是走亲访友送礼拜年的日子。初一拜师傅,初二拜丈人,初三拜娘舅、姑父等老亲,顺带给去世长辈点蜡烛。那段时间,家家流露着祥和喜庆,人人显得随和客气,人们提着年前就准备好的大包小包礼品去各家亲戚拜年,主人家拿出积攒一年的好吃好喝来热情招待。
那时,晚辈看望长辈一般要准备荔枝、蜜枣、白糖、酥糖四个包,考究一点还会准备烟、酒、人参等高档礼品,至于送什么牌子的烟和酒,这除了考验送礼人的财力外,主要还是看主、客之间的情分和亲疏。
如果是毛脚女婿拜丈人,或者徒弟拜师傅,那是必须送高规格的烟酒,就算财力捉襟见肘,也必须借借凑凑要打肿脸孔充一回胖子的,否则是要被人笑话,当成话柄的。假如是一般的外甥拜娘舅,或者内侄拜姑父的人情往来,会做人家的主妇就会在分量上动脑筋,把一斤的包头减缩为八两的,也会在礼物的品质上做文章,如降低荔枝包的荔枝等级,蜜枣改为红枣,白糖改为红糖,酥糖改为糙米糕等。如果拜访的主人家有一两个孩子,就再稍带一个香糕、饼干包意思意思。
访客大概九、十点钟到了主人家,主人端上茶水,外加一盘葵瓜子,一盘炒花生,考究的人家会在茶水里放一勺白糖,再加一两个金桔。现在回忆起来,小时候喝过的金桔白糖红茶水可比现在的星巴克、喜茶好喝得多。能干的女主人连忙进厨房蒸粽子、年糕,拿一根棉线把点心切割成小块装盘,再用筷子夹一些现成的虾油鸡肉、沥笋烧肉等,点心上桌,男主人作陪,客人斯文一脉地推让一番后喝点小酒,用点点心。点心撤下,主妇立马准备食材,烹饪中餐,中午又是觥筹交错,主客尽欢。
许多年来,这个过年的风俗就这样一直保持着,但是这个风俗有个弊端,由于客人做客时间的随意性,使主人食材不能有计划的准备。因为怕客人跑空,主人也不敢随意外出。礼品造成了大量的金钱浪费,人情往来如果考虑不周会造成误会和感情的损耗。
敢想敢做的沙地人就悄悄开始改革,主人预约一个日子,邀请所有的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同时来做客。这样食材可以有计划的准备,饭菜可以更新鲜可口。久未见面的老亲老眷还可以碰个面聊聊家常体己话,礼品差不多折现成了红包,杜绝了浪费。主人家特别是家庭主妇只要辛苦一两天,正月余下的日子都可以自由安排了。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亲戚邻居纷纷效仿, 沙地的年俗就这样进行了第一次革命 。
沙地厨师
随着餐桌上的菜品日益高端丰富,家庭主妇的厨艺跟不上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请厨师上门,或者上饭店请客的现象,渐渐成为了沙地人家过年请客的常态。客人少,请个三五桌,客人多,请个十几二十几桌,送礼送红包的习俗还是嫌繁琐累赘,直接免除,去吃过年饭只要带人带嘴就可以了。如此一来,沙地年俗完成了第二次革命。过年很少再有费心费思劳民伤财的项目了,正月真的成了一种悠闲享乐的节日,节省出来的时间人们用来出门旅游、逛个商场、看个电影、睡个懒觉,真是皆大欢喜。
后来大家又觉得过年饭集中在正月里请吃,油腻得简直要食不知味了,而且对身体也不好,还是不够合理。亲朋好友不打招呼就自动分散到整一年里,反正一户人家一年一次,早请晚请都是一次,谁也没有吃亏便宜。如此,一年之中,过个把月,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一顿,省事省力,皆大欢喜。这大概可以算是沙地年俗的第三次革命了。
当然省钱是不可以的,沙地人好面子爱讲究,这一餐过年饭无论谁家都是卯足了劲的办理,龙虾、鲍鱼、甲鱼、江鳗……极尽丰盛和豪华。也因此,沙地的厨师成了热门赚钱的行业,年轻小伙纷纷改行学做厨师。租桌椅、搭帐篷、洗菜,端盘子的配套行业也应运而生,成了很多沙地人赚钱养家的营生。
如今,沙地人家的过年饭成了沙地独特的风景线,成了外乡人嘴里津津乐道的地方特色,有一次我开车收听电台,我开了一路的车,电台广播里的两位主持人聊了一路的沙地过年饭。
来源:义蓬发布,作者翁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