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还没有结束,又到了家长骗孩子压岁钱的黄金时间。
2月2日,四川某地,爸爸妈妈坐沙发上,女孩在一旁看电视,衣服口袋里装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红包,足有几千元。妈妈斜眼看了红包一眼,朝爸爸使了一个眼神,爸爸将脱掉袜子的脚伸过来,慢慢掏女孩的大红包,眼看就要得逞,妈妈都露出笑容,不料被女孩发现了,女孩扑上去,朝着爸爸的腿一口咬下去,视频里传出一声惨叫。(源自聊城新闻传媒)
类似的名场面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爸爸妈妈的手段不止限于“偷”,还有“骗”。当老母亲微笑说出"妈妈先帮你存着,以后给你读大学用"的经典台词时,8岁的小强还不知道,这句话在《家长黑话词典》里的真实含义是:"此钱已进入我的支付宝,具体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凑麻将本钱,以及双十一买买买。"
这直接导致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危机。据心理学教授李不靠谱研究发现:73.69%的儿童首次发现压岁钱失踪时,会产生"我是不是充话费送的"灵魂质问。
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还直接导致:我国10后普遍认为,理财=把钱交给会变魔术的家长;儿童经济学启蒙,仍停留在"存钱罐比亲妈靠谱"的认知层面;成年后面对花呗账单时,总怀疑是童年压岁钱在"量子纠缠"。
反观隔壁小日子家长的操作:6岁开始分设"零食账户""玩具账户""梦想账户",12岁就能用压岁钱炒股(虽然可能买成奥特曼概念股)。而我们的小学生还在和亲妈斗智斗勇:"妈妈,这是2万元,我记在小本子上,你拿去“。(实则只有2千元,亲妈吓得不敢拿)
是时候拿出和国际接轨的压岁钱解决方案了。
3岁+:建立"看得见摸得着"的透明储蓄罐(建议使用防爆玻璃材质);6岁+:开"家庭股东大会",用PPT讲解《压岁钱使用五年规划》;12岁+:开设儿童银行卡,顺便教娃认清"年化收益率不等于妈妈承诺的利息"等
顺便,开发"家务活兑换利息""考试成绩挂钩分红"等创新产品,让娃在讨价还价中无师自通《货币银行学》。当然,此处要防止娃反向推出"不辅导作业就做空家长股票"条款。
文末总结
当10后开始用咬来捍卫压岁钱的主权时,我们终于明白:这届家长最大的挑战,不是对付熊孩子,而是如何在年度压岁钱大战中。维护家长的最后一丝尊严。毕竟,现在5岁小孩情愿相信姐姐,把压岁钱交给姐姐保管。而我们家长还停留在“给你买好吃的”的阶段,已经哄不住了。
温馨提醒:若实在控制不住"罪恶的小手",请至少给娃留张欠条——毕竟等他们考到律师证那天,你可能需要这份"呈堂证供"来保住养老钱。
你还有哪些用压岁钱培养孩子财商的好方法?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