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东部,一山两江,1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分布着216个边境村。
春节前夕,记者沿鸭绿江畔,来到临江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观察边境村的变与不变。灾后重建新房的炕头上和乡亲唠嗑,农村电商直播间里感受乡村振兴脉动,小年夜路过农家吃顿饺子……一路上感动着,记录着。
“改厕记”
走进临江市四道沟镇坡口村村民房玉凤家时,已近中午,从沈阳回家过年的儿媳妇正忙着做饭。面积不大的屋子里,既暖和又温馨。
客厅一侧是卫生间,地砖干净,墙砖洁白,抽水马桶、热水器、花洒、洗衣机,一应俱全,恍惚间让人忘记身处一个边境山村。
“自从改成室内卫生间,小孙子都愿意在老家多留几天了。”说起改厕,善谈的房玉凤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过去的坡口村,家家户户用室外旱厕,生活污水随处倒。前些年,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工程,支持村民改造室内卫生间,60多岁的房玉凤第一个报名。
室内能上厕所,但排水问题又冒了出来。起初,房玉凤雇人在后院挖个深坑,砌上石井,但每次排水,尤其是用洗衣机时,她总担心“大坑会满”。
在临江市四道沟镇坡口村村民房玉凤家中,新华社记者翟伟(右一)了解改厕情况(2025年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去年,吉林省推进“百村示范”工程,重点支持边境村开展污水管网和水冲厕所建设。坡口村改厕进入快车道。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铺设覆盖全村的污水主管道,还把管网修到家家户户院中。
“政府可当回事儿了,镇里村里的干部上门服务,还不收我们一分钱。”房玉凤说。
在村头河边一处空地,坡口村党支部书记耿丙礼指着地面说,下面是一座16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池,联通全村120户的污水管网,经过两层过滤处理,将污水变净。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改厕改出了新气象。
自从村里污水管网建好,看着邻居家里大变样,村民徐斌也“不想拖后腿”,在自家房内改出一个三四平方米的卫生间,“如今能在家里洗澡,跟城里生活一样”。
走在坡口村,家家围墙整齐,院落敞亮,街道上干干净净,映衬着四周群山、蓝天白云,格外好看。村里新建成了“村史馆”,馆前就是宽阔的文化活动广场,不时还能遇到外地来的游客。
“这几年,不仅本村人回来了,还有新疆、山东等地来的租房户,以及越来越多的游客,村里越来越热闹。”耿书记说起村里的变化,底气十足。
吉林省边境村工作专班组长王路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实施“百村示范”工程以来,吉林省已有81个边境村完成基础设施提升,加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加持,边境村污水管网和水冲厕所普及率从2021年的14.8%提升至目前的83%。
坡口村是记者这一路采访中的一站,也是吉林省边境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吉林省既补短板,又扬优势,持续改善边境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注重发挥当地生态良好、资源丰富的优势,让一个个边境村越来越变得安居留人、优居留心。
“淘金记”
春节前,一场电商年货节展销活动,让这里的很多乡亲乐开了花。
记者来到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马鹿沟镇果园村时,听说这里的电商产业茁壮成长,便忍不住好奇,来到位于村部的电商直播间一探究竟。
长白山蜂蜜、大榛子、蓝莓果干、灵芝孢子粉、元蘑、杂粮……货架上产品琳琅满目,透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背景灯、补光灯、支架、电子显示屏,直播区各式设备齐全。
“卖的都是边境村特产,品质杠杠滴”,直播间负责人郭广丰介绍,得益于海拔、气候、水土等优越的自然环境,当地的土特产和养殖业远近闻名,但因为地处偏远,产品一度很难走出大山。
随着电商经济蓬勃兴起,这里的乡亲开始尝试网上“淘金”。然而,农特产品依靠电商走出大山并不容易,需要迈过多道关卡。
缺少商标和品牌,造成优质不优价,没有商标的产品多,叫得响的品牌少。针对这一难题,当地政府统一为53个边境村注册了“鸭绿江甄选”电商公用IP品牌,选出一批适合电商销售的优质农产品。
物流成本高,是另一个“拦路虎”。吉林省在边境一线建设155个物流网点,改造升级8个邮政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当地邮政公司下调从边境村发往全国的快递费用,每一单能减少3到6元。
十八道沟村的小粒黄豆远近闻名,村民秦喜生通过物理压榨手工方式,每年生产笨榨豆油1万斤左右。前一阵豆油滞销,可把他急坏了。让他没想到的是,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上年货节,豆油很快卖了出去,最远的一单到了广州。
在这届电商年货节上,当地严把品控关,从20多个边境村推荐的40多款产品中,遴选出14种,一上线就供不应求,销售额很快超过100万元。
这是2025年1月底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举行的年货节现场,副县长高世龙(右)和村民一起推销当地特产。(受访者供图)
从图们江畔到长白山下,像果园村这样的电商特色村,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吉林省边境村工作专班、吉林省商务厅因势利导,投入1146万元打造61个电商试点村,还开展新电商讲师训练营,带动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返乡创业年轻人,依托资源禀赋,寻求网上“淘金”。
记者一路观察发现,从品牌到物流,再到政策扶持,蓬勃发展的电商经济,不仅为边境村农特产品销售插上翅膀,还为当地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留人聚人注入动力。
在盛产蜂蜜的临江市六道沟镇桦皮村,返乡创业青年杨涛带动20多位村民开展电商直播,每年售出蜂蜜300多吨。杨涛计划春节后在当地新建蜂蜜饮品生产线,带动更多乡亲发展壮大蜂蜜产业。
“修土记”
去年七八月,一场历史罕见洪灾对鸭绿江畔的临江市、长白县等地带来严重冲击。
还记得当时,记者在一线参与抗洪抢险报道,看到洪水肆虐,一片狼藉,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农田被毁,心里十分担忧:来年开春,受灾群众怎么种地?
当记者来到长白县八道沟镇葫芦套村时,还能在沿江部分地方看到杂乱的石块。去年的大洪水,冲走了当地部分农田的耕层。
“农田被冲出深沟,坑洼不平,导致300多亩耕地无法耕种,我们的耕地本来就少。”八道沟镇党委书记谭兵回想起来,仍十分痛心。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少了什么都不能少了耕地。
洪水刚刚退去,谭兵就带着干部和村民,一边开展灾后安置,一边着手耕地修复。
修土,先要把深沟填平,再恢复耕层,但缺少砂石和土料。怎么办?当地先想方设法保留下村里清理出的淤泥,一步步进行筛选,然后晾晒。同时,从周边拉来砂石料,填上农田里的深沟,再将晒干的泥土回填。
修土,只靠晒干的淤泥远远不够,还要找土。为尽快修复,不耽误种地,大家四处打听,终于联系上当地高速路修建施工方。
在长白县金华乡一处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吉林省吉高集团建投公司项目负责人邢进介绍,已剥离的农田表层土壤,会运到周边低质农田用于土壤改良和土地复耕。
“我们正在完善修整土地实施方案”,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边境村工作机制负责人姜宏亮说,争取今年开春后,将新剥离的土壤全部用于水毁农田耕层修复,“一寸耕地、一寸国土也不能少”。
找到修土的土壤,葫芦套村的这个春节也格外喜庆,乡亲们对来年春耕满怀信心。看到当地干群对耕地的细心呵护,记者对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临江市大栗子街道望江村一名村干部查看蔬菜苗长势。新华社记者 宗巍 摄
春节期间,一场大雪落下,为大地盖上厚厚的被子,千里边境线,银装素裹。
再过几个月,春暖花开,这片土地又将绿意盎然。(记者翟伟)
来源:新华社
初审: 熊一黎
复审: 曲翱
终审: 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