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大一新生,而是大二、大三的老生了,每次放寒暑假回家之前,必然得在内心做好准备,回家之后哪怕前几天相处得愉快,也不要妄想着整个假期都能和父母地和睦度过,因为父母挑出来的问题和大学生想的问题完全不是一码事儿。
比如很多同学回家之后有一个统一的行为,这样一个小小的习惯竟然在无形中激怒了不少的父母,引发了家庭矛盾。
大学生把行李箱当衣柜,惹怒父母,自己也委屈:我可是流动人口啊
原本以为家是温暖的港湾,可是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其实回家往往带着一丝生疏感。不少同学已经自称是流动人口了,因为回家之后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房间被父母们摆上了杂物或者用于其他途径。
自己回到家对新鲜的一些东西感觉并不熟悉,有人晒出了照片,照片中自己用一次性水杯当刷牙工具显得特别的寒酸。好像在这个家里自己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主人而变成了一个来客。
可是即便这样,大学生还得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让父母看得过眼。比如最近不少父母因为行李箱跟大学生吵了起来。他们回家一看,发现大学生把行李箱一摊开,原本以为这只是权宜之计,可能他们刚回来前一两天需要整理行李。
可是都过去这么久了,年假都快结束了,大学生的行李还是摊开在地板上占了一大块的位置,并且他们没有收拾的打算,上面的杂物和衣服还越堆越高,终于不少家长忍不住了。
这样既不方便家里打扫卫生,又不美观。有一个女同学就跟自己的妈妈吵了起来,妈妈说你看谁家的孩子像你这样。可谁知道大学生们纷纷在评论区里面声援:我们都是这样,好吗?拜托,因为我们都是流动人口。
大学生的“高素质”和规则感,往往只是学校限定款,带回家里很难
家长们往往体会不到大学生们那种转瞬即逝的感觉。放假的时光永远是短暂的,这就是为啥大学生们宁愿摊开一个行李箱看似是在折磨父母,也省自己的事。但其实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实用的方法,因为大学生们如果把时间都花在整理衣服上不划算,回家就这么几天的时间,总感觉过得很快。
还没享受完就又得收拾行李回学校,大家都不愿意冒这个麻烦。因此能简便就简便一些。而这个行为之所以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一种行为,就说明大家都有这个困扰。
如果家长们还是纠结这方面不放,就有点像传统观点和现代观点在打架一样,让人感觉到有深深的代沟,所以矛盾自然而然也就起来了。
笔者倒是觉得大学生放假回家的重点并不在这里,而在于团聚,如果家长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可以避免给孩子们挑刺儿。其实大学生回来一趟也不容易,但是也要合理地辨别哪一些行为确实是大学生不应该做的。
比如笔者看到有两个女同学回到家里之后不帮忙贴对联,也不帮忙包饺子,只是躺在一起玩手机、玩游戏。这肯定会让父母们觉得培养出两个大学生有啥用呢?所以大家不要变成这样的废人。只是说可以松懈,但不能颓废。
而且这么多年的寒暑假,这么多届的大学生足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只能产生于学校这样特殊的环境当中。在那里才能激起他们的斗志,回到家里本身就是放假就是休息的,确实没有必要对他们有太多苛责。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