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阳明心学中,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应当立志“做”圣贤,而非“成”圣贤。

即要“向内求德、向外求才、德才兼备”,强调实现价值,而非追求功利。

立志,可以让我们“以终为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也是让人感到幸福的方法。

同时,立志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念念不忘,要有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另一方面要存天理,就要行善,不做无道德的事。

正如立志要从一而终,贵在专一,不能白天说做圣贤,晚上就背道而驰。

同时,如果一个人所立的志向不是为善的,不能明心,而是其他,那么麻烦就来了。



王阳明在《别黄宗贤归天台序》一文中提到,“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味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讲的是,君子做的事,是让内心光明,即“明心”。

人的心中会产生两个恶念遮蔽人心,一个是人欲,一个是习气。人欲是过度的欲求,习气是人习以为常的恶习。

人生立志的要点,是格物,就是在事上拨开人欲和习气的障碍后,正自己的念头。

如果一个人旧有的习气让人犹如在袖子里挥拳暗斗、针尖上追逐利益,使人一时发狂,九头牛都拉不回来,那这些旧习气就会约束着自己、困住自己、阻碍自己。



人生在世很少两全其美,祸不单行常有,双喜临门少有。所以,当你做成一件事,要警惕后续可能会有变故。

不要认为成功会源源不断地到来,更不要自作聪明,认为自己的想法万无一失。

随着人欲增加,以及惯性思维的所思所想,会使自己在分析和判断当前情况时受到干扰和偏见。

王阳明的学生在《年谱·弘治元年》中记载王阳明用学习书法举例格物的真谛,王阳明说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这段话中王阳明所说的意思是:学习书法时,一味追求写出规整优美的字,只会适得其反;而进行内心的训练,使自己的身心彻底放松,自然可以写出好字。



音乐家在演奏时,重点是如何演奏让自己内心愉悦的音乐,而非演奏技艺如何。

正如不少人喜欢王菲歌声中的空灵之感,喜欢汪峰歌曲的力量与激情。我想,正是他们唱歌时会发自内心表达地表达真实情感,而非跟着曲调唱歌词,从而让他们身上的正念“同频共振”了听音乐的人。

这也是王阳明心学中所提到的,格物,重要的是服务于心灵,格物的物,重点并非事情,而是内心。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日课21天》的作者度阴山提到,要把“差不多就行了”当成座右铭。

什么是“差不多”呢?

“差不多”是一种“不思进取”的状态,重要的是避免过度追求功利性的结果。

比如你去锻炼身体,并不是要成为健美冠军,而是要强身健体,不让内心荒芜。所以,锻炼时身体适应更重要,而不要太过看重强度和时长。

当然,“差不多就行了”这件事是针对有了志向,以及有极强目的性的人说的。

对于还没有为自己人生立志的人来说,还是先要多多“静中悟、事上练”,早日确定自己的志向,努力践行“知行合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