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初的一个平常日子里,黄先生像往常一样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当他洗漱时,不经意间望向镜子,却被镜中的自己吓了一跳。只见他的脸上不知何时冒出了许多黄色的肉疙瘩,这些疙瘩突兀地分布在脸上,显得格外刺眼。黄先生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安,他仔细端详着这些肉疙瘩,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带着满心的担忧,黄先生赶忙来到了医院。医院里人来人往,充斥着各种嘈杂的声音,但此刻的黄先生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他在挂号处、科室间匆忙奔走,焦急地等待着检查结果。终于,检查报告出来了,上面显示他的血脂水平过高,而脸上的黄色肉疙瘩,正是高血脂的一种外在表现。
医生神情严肃地看着检查报告,随后耐心地向黄先生解释病情。医生告知黄先生,高血脂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为了降低风险,医生给他开具了他汀类药物,并反复叮嘱他要每日按时服用,同时配合生活调理。医生的话语中透露出的紧迫感,让黄先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会遵医嘱。
回到家后的一段时间里,黄先生确实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按时服药。然而,在生活方式上,他却丝毫没有改变。餐桌上依旧摆满了各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油炸的鸡腿、肥腻的红烧肉、甜腻的奶油蛋糕…… 这些美食对他来说仿佛有着无法抗拒的魔力。他在潜意识里认为,只要按时吃药,就不用再忌口了,药物会帮他解决一切问题。
日子一天天过去,黄先生对服药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一开始的认真按时服药,慢慢变成了断断续续,从每日服用变成了隔天吃一次。后来,在一次与朋友的聊天中,他发现身边很多人都有血脂偏高的情况,但大家似乎都没有吃药。朋友还跟他说,药吃多了伤肝,能不吃就不吃。听到这些话后,黄先生心里开始动摇了,他觉得朋友说得似乎有道理,于是,他干脆把药停了。
时光匆匆,转眼间半年过去了。在一个热闹的饭局上,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推杯换盏。黄先生也和朋友们聊得正欢,突然,他感觉一阵头晕目眩,仿佛整个世界都开始旋转起来。他试图稳住自己的身体,却发现双腿发软,眼前一黑,随即晕倒在了饭桌上。朋友们顿时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地将他送往了附近的医院。
在医院里,医生们争分夺秒地对黄先生进行抢救。然而,最终的诊断结果却犹如晴天霹雳 —— 颈动脉斑块脱落阻塞血管,导致了脑梗。尽管医生们全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挽回黄先生的生命。看着黄先生离去的背影,医生们不禁感到十分惋惜。如果黄先生能够严格遵医嘱服药,并且积极改善生活习惯,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吃他汀?光看血脂可不够
在日常生活中,像黄先生这样对吃他汀心存顾虑的患者并不少见。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血脂高了就一定要吃他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判断是否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不是只看血脂指标那么简单,这其中有着复杂的考量因素。
首先,我们要关注血脂指标是否超标,重点是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两项关键指标。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 mmol/L 或总胆固醇≥7.2 mmol/L 时,这就如同一个危险信号,表明发生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经很高了,此时就需要及时服药来控制血脂,将风险降低。想象一下,血管就像一条条高速公路,胆固醇就如同路上的车辆,如果车辆过多,交通就会拥堵,而他汀类药物就像是交通指挥员,帮助疏通道路,让血液能够顺畅地流动。
其次,如果患者已经患有明确的冠心病、心绞痛、心梗以及心脏支架术后等心脑血管疾病,那么无论血脂情况如何,都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而且,这类患者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严格控制在 1.8 mmol/L 以下。这是因为这些疾病已经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了损伤,服用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更重要的是可以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脱落,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就好比一座已经出现裂缝的桥梁,需要采取措施加固,防止它进一步坍塌。
此外,年龄 > 45 岁的人群,如果同时患有糖尿病,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 2.6 mmol/L,也需要及时服用他汀。糖尿病就像一个 “捣乱分子”,会对身体的代谢系统造成破坏,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而他汀类药物可以在控制血脂的同时,对心血管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帮助这些患者降低风险。
另外,高血压患者的情况也需要特别关注。当高血压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 3.4 mmol/L 时,就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来控制血脂。如果高血压患者同时还有吸烟、肥胖、年龄 > 45 岁等高危因素,那么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 2.6 mmol/L 时就需要服药。高血压本身就像一个高压水枪,持续冲击着血管壁,容易导致血管损伤,而这些高危因素则如同雪上加霜,进一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他汀类药物在这里就像是给血管穿上了一层 “防护服”,减少损伤,降低风险。
吃他汀之后,血脂正常了,能停药吗?
许多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心里都有一个担忧,那就是害怕药物的副作用会影响健康。于是,有些人会选择吃一阵子停一阵子,然而,这种做法无论是从用药安全性还是心血管风险控制上,都是非常不可取的,反而会给健康带来额外的风险。
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精准地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它就像一个聪明的 “小卫士”,能够抑制胆固醇合成酶,减少血液内的胆固醇水平,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从而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药物流行病学与用药安全杂志》上曾发表过一项相关研究,该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的停药率在 0.8 - 70.5% 之间,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停药率差异很大。值得注意的是,用于一级预防(即尚未发生心血管疾病,但存在危险因素,通过服药预防疾病发生)的患者停药率较高,相较于二级预防(即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通过服药预防疾病再次发生或恶化)的患者会高出 10% 以上。
一旦停用他汀类药物,后果可是相当严重的。研究发现,停用他汀 6 个月后心血管住院率提高了 34%,1 年后提高了 28%。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更是显示,停用他汀后 1 年的全因死亡率高达 12.3%,而持续用药组的死亡率仅有 4.9%,停用组的死亡率同比增加了 2 倍多。这些数据就像一个个警钟,提醒着我们随意停药的危险性。
不仅如此,停药还会导致血脂水平迅速反弹。当患者服药半年后停药半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的药物浓度会逐渐消失,身体合成胆固醇不再受到抑制,就像脱缰的野马,血脂水平会快速回弹到服药前的水平,甚至可能比之前更高。这就好比你好不容易把一匹狂奔的烈马驯服,却又突然松开缰绳,它会跑得更疯狂。
所以,在这里要郑重提醒正在服药的患者,一定不要擅自停药。要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不适,要及时就医,咨询医生的建议,而不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长期吃他汀药物,少碰这 4 物
对于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来说,除了按时服药,饮食方面也需要格外注意。有些食物,在服药期间要尽量少吃。
柚子
他汀类药物大多需要通过肝脏进行分解代谢,而在这个过程中,细胞色素 P4503A4 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柚子内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 —— 呋喃香豆素,它就像一个 “捣蛋鬼”,会抑制细胞色素 P4503A4 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他汀的正常代谢。一旦代谢受到影响,就会增加多种副作用的发生风险。想象一下,细胞色素 P4503A4 酶就像一个勤劳的 “小工人”,负责搬运和处理他汀类药物,而呋喃香豆素却跑来捣乱,让 “小工人” 无法正常工作,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就会出现混乱。
奶油糕点
奶油糕点这类食物,可谓是口感诱人,但对服用他汀的患者来说,却是 “甜蜜的负担”。它们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这些反式脂肪酸就像一个个 “小脂肪球”,进入人体后,会导致身体肥胖。而肥胖与高血脂的发生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就像一对 “难兄难弟”,相互影响。过多的脂肪堆积在体内,不仅会让身材走样,更会加重血脂的异常,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红曲制品
红曲制品内含有一定量的洛伐他汀,这与他汀类药物中的洛伐他汀成分相同。当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再吃红曲制品,就好比给身体 “过量施肥”,容易导致血药浓度上升。血药浓度过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伤害。这就像是在一个杯子里已经倒满了水,再继续倒水,水就会溢出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酒精
酒精主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而他汀类药物同样也是如此。当二者叠加时,就如同给肝脏施加了双倍的压力,对肝脏带来成倍的伤害,容易引起肝脏功能损伤。肝脏就像一个勤劳的 “大工厂”,负责处理身体内的各种物质,而酒精和他汀类药物同时涌入,会让 “大工厂” 不堪重负,甚至出现故障。
他汀类药物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对于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说,它就像一把守护健康的 “保护伞”。但这把 “伞” 要发挥好作用,不仅需要按时服药,还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健康,避免像黄先生那样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