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佛山的龙舟竞渡到浙江的滚灯,从新疆的火壶表演到北京的地坛新春庙会,从苏州的桃花坞唐寅故居景区到敦煌的沙洲夜市等地纷纷推出剪窗花、写春联、画壁画等活动……2025年这个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中国年,“非遗”毫无意外地成了“主角”,而人们在“追着非遗过大年”的浓浓年味中,也沉浸式体验了一把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和对话。
首个“非遗版”春节,让传统得以延续与升华。
穿新衣、戴新帽、拜大年、发红包……除了这些传统年俗,如今,网络云拜年、微信红包早已成了新的拜年时尚,今年又有了新的不同:结合非遗元素、蛇年传统元素的红包封面品类丰富,“抢红包”从“卷”数额变成了“卷”封面;汉服、国潮新中式服装引发了一波“新春战袍”消费热潮;春节“返乡潮”中的年轻人则开始寻找家乡中的文化印记,有人因“英歌舞”的“出圈”回老家汕头重温“中华战舞”的风姿和家乡美食,有人因故乡的文旅融合项目慕名回乡体验非遗绵竹年画制作……很多曾在我们儿时留下过模糊记忆的传统非遗,因为春节而成了大家重新了解故乡的窗口,一些濒危的非遗项目也因这些关注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首个“非遗版”春节,激活文旅消费“开门红”。
首个“非遗”版春节,让人们对出游有了更深层的文化需求,1月1日以来“非遗”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174%,文博场馆“地标”效应愈发凸显,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成了游客争相打卡之地;热门景区杭州西湖则因总台春晚节目《借伞》再升热度,1月29日的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19%。而且,年轻人已经不满足于观看欣赏,更期待亲身体验,如国家级非遗“景德镇手工制瓷”相关体验搜索量同比上涨524%,这也是小城非遗项目被春节带热的一个典型案例。
消费者的这些文化诉求,也给了各地文旅部门挖掘历史文化的动力,如: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将全国各地的年俗文化汇聚一起,安徽黄山将非遗项目表演与自然风光结合,国家文物局启动首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东坡行旅”,通过文物讲述苏东坡的故事……文化元素、非遗元素的有机融合,让游客不再只是拍照打卡,而是去真正了解经典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当代的呈现。
首个“非遗版”春节,让中国文化拥抱世界。
在非遗活动中体验中国年,也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经常有外国网友在社交平台询问中国春节的习俗、汤圆和元宵的区别、中国汉服、发饰如何穿戴和购买等问题,春节期间更是有不少人借着过境免签、入境免签政策的东风选择来中国玩。据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今年春节假期日均出入境人员将达185万人次,较去年春节期间增长9.5%,广东汕头、福建沙县等14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外国客人也比去年多了一倍。为此,文化和旅游部通过丰富入境游产品、优化入境旅游服务,让更多外国朋友与中国人民一起亲身体验春节的喜庆欢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节,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被定位为一种“社会实践”,首个“非遗版”春节就像一种双向奔赴:一年又一年,我们让中华民族的传统得以传承与发展,而对中华文化的这种爱与自信,又成就了春节成功列入“非遗”,让它蕴含的全球价值得以进一步彰显,也让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实践与传承有了更多的可能。
(文丨段译 编辑丨赵静)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