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禹城融媒主播庞伟伟,今晚与您分享王德胜的文章《正月里拜年走亲戚》。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作“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也开始了,一般持续到月底,所谓“不出正月就是年”。
拜年之风汉代已有,有些需要亲自前往,有些不必亲身前往,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宋代以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安排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今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旧时拜年,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妇女须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走亲戚从正月初二开始,次序大体为先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走亲戚要带礼物,不同时期内容不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是带馒头、包子、糕点、肉类、鸡蛋等;80年代是桃酥、罐头、白糖、柿饼、烧饼、蛋糕、白酒、蜂蜜等;90年代,大鲤鱼、奶粉等开始盛行;如今除了水果、牛奶、保健品外,更有鲜花、书籍等雅一点的。盛礼物的家什时代特点也明显,六七十年代,走亲戚的人清一色拎个红色印花包袱,包袱里是用竹子或芦苇编织的细篾笸箩,俗语说“笼笼来,笼笼去,离了笼笼断了气”,意思是如果没有了笼笼来往,说明亲戚不用走动了。早些时候,细篾笸箩,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家境贫寒的只能去借,或者用挎包、编织篮之类的容器代替。到了八九十年代,除了农村上岁数的人还沿用老辈子那种细篾笸箩,普遍换成了礼物盒子、木质点心盒子。而如今,包装五花八门了。
等到了亲戚家,大人被亲戚请进屋坐,然后递烟、泡茶。小孩子获得的是糖果、干果。所有的客人都要向亲戚家的长辈拜年问好,老人和晚辈们忙着回忆往事、展望未来,小孩子们则欢快地和亲戚家的小孩子疯玩去了。
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是亲戚家最忙碌的大事。在饭食上也讲究送客饺子,迎客面。对这一习俗的一般解释是:面条形似绳子,客来了绊住他的腿,希望他多住几天,表示留客的诚意;饺子形似元宝,客要远行,祝他出门发财。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在饭食上也十分重视口彩:年糕叫“步步高”,酒水叫“长流水”,鲤鱼叫“年年有余”,大蒜叫“议和菜”,醋叫“忌讳”。上菜程序有讲究: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吃饭的座次也有序:祖辈安排在上席,孙辈居中,父辈居下。要先为老人斟酒,并请老人先开饮,佳肴让老人先吃。离开亲戚家的时候,亲戚往往不把客人带去的礼物都倒尽,而是从中拿出一两样,再把自己家的稀罕东西添上一两样,以示敬意,若是把客人的东西全留下,让人空着手回则显得有些小气。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正月初四回娘家,除盛宴招待外,娘家回赠的年糕是最贵重的礼品,寓意让女儿的生活越过越高。
另外,民间还有一种避讳性质的走亲戚:正月十五,新媳妇要躲灯,也有说第一年看到婆家的灯,主着婆家穷。有些地方,正月十六日,是女方父母看闺女的日子,这一天,双方父母在闺女、儿子的家中碰个头,一则互相问安,二则共同祝福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和和美美、幸福生活。
作者简介:
王德胜,武城县人,山东省理论宣讲专家库成员,德州学院黄河大运河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委员。出版《六百岁的德州》《德州记忆》《历史镜头中的德州》《德州城市文化述要》《德州运河民风民俗》等图书。参编《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 山东卷》《中国大运河文明史资料选编·江北运河卷》。第八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获得者。
主播简介:
禹城融媒主播 庞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