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379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一样的自闭症人士。
自闭症是一个宽泛的谱系,2021年,柳叶刀发布的“自闭症临床与研究未来”的报道指出,自闭症人士的行为方式、认知能力、支持资源以及共患病都千差万别。同时,由于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种族等差异,自闭症人士在自闭症特质上的表现也不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孩子进行个性化干预。
邹小兵教授就曾提醒家长们:“医生在看诊时,可能给个自闭症或疑似自闭症的诊断就没有了,但家长们一定要追根究底:具体是哪一种自闭症类型?有哪些共患障碍?孩子的功能状况怎么样?孩子乃至我们家长处于什么样的环境系统之中?”
针对不同的自闭症类型,邹小兵教授也例举出了一些共性的,已经被验证有效的干预方法——
针对以上类型,邹教授还选取7个典型案例,具体解释个体化的家庭干预该如何进行——
(以下为邹小兵教授的分享)
1
自闭症前驱期 (低年龄):
以家庭为中心的超早期干预
案例一:
一个1岁男童。外观正常、运动发育好,但目光对视差、叫名不太应、对人兴趣小,无明显刻板行为。妈妈极度紧张,爸爸、奶奶认为妈妈有心理问题。
分析:
这个孩子眼神不太好,叫名不太应,但没有刻板行为。因为才一岁左右,不出语言也很正常。
在我们门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有那么一些症状,但他一定会发展成自闭症吗?一般来说,我们不做这样的诊断,我们往往会称它为前驱期。
但在前驱期,我们也要对孩子做干预。如果干预得好,许多孩子到了一岁半或两岁时候,症状可能几乎消失了,不像自闭症了。
这个干预不用送去医院,也不用去送机构,而是在家庭里面进行,我们称之为以家庭为中心的超早期干预,也就是超早期的深度陪伴。
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有太多的机会独自一个人,而要处在与人互动的情景、活动和游戏之中。即使孩子不理睬你、不回应你,你也要继续与孩子互动,坚持下去。
同时,家长要克服莫名的恐惧,带着平静的心情去陪伴孩子,每隔2-3个月可以找医生复诊,看看有没有什么改变。
2
症候群性自闭症:
区分类型,精准施治
案例二:
两岁女童。1岁前发育大致“正常”,1岁后出现了语言和交往能力退化,外观头小、爱微笑、目光对视尚可、喜欢搓手、常喘气。家庭和谐、经济好、父母性格温和。
分析:
对于这个孩子,我们首先做了一个基因检测,确认是雷特综合征。雷特综合征是一个症候群性的自闭症,发病率非常低,只有女孩会出现。患病孩子的主要特征就是经常来回搓手、常常喘粗气。严重的孩子,以后还会发生脊柱侧弯、呼吸衰竭。
过去认为如果是雷特综合征,爱她就行了,给她最好的照顾,医学上没办法。但现在医学界通过基因检测,诊断出了更多雷特综合征的孩子,发现要看基因突变在哪个位置,有一些孩子并没那么严重。
所以我们在家庭和社会关爱的基础上,可以给予孩子适度的认知、语言、运动治疗。孩子有癫痫,就要控制癫痫;孩子有脊柱侧弯,就可以找脊柱科来辅助矫正。
症候群性自闭症,除了雷特综合征,还有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费兰综合征、威廉综合征、天使综合征等,最新的说法是有一百多种。每一种的发病率都非常低,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发现。
3
初诊低龄经典自闭症:
全面实施BSR模式
案例三:
2岁8个月的男孩。外观正常、动作尚灵活,但特别好动。1岁半开始发现问题,未重视。来就诊时,不看不应不指少说、行为不当(排列玩具、转圈、玩开关)、记忆很好、认知好、能发“妈妈”“拜拜”和一些无意义声音。父母感情好、意见一致,工作忙。奶奶愿意帮忙。
分析:
这样的病例有很多。这个孩子,我们确诊了他是自闭症和多动症,推测自闭症类型可能是第一型或第三型。针对孩子的情况,我们给家长的一个建议就是先完善各项评估,包括社交评估、发育评估、语言评估、情绪行为评估等。
评估以后我就告诉家长,一定要记住六条:
第一,千万不要相信孩子大了会自己好;
第二,不要相信自闭症永远不会好;
第三,不要相信任何“灵丹妙药”;
第四,马上行动,马上开始干预,尤其是家庭干预;
第五,开始认真地学习,掌握系统的干预知识;
第六,一定要有信心和耐心,一定要坚持。
孩子年龄还这么小,又有自己优秀的地方,我们认为是很有希望的。我们会推荐一些科普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如《与你同行》《自闭历程》等,还会建议开展家庭BSR模式干预。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模式,只要是被科学证明有效的模式我们都会推荐。
同时,家里最好有一个人当总指挥,家庭成员意见达成一致,不要各说各话,各做各的。这个案例中,奶奶愿意帮忙,父母意见一致,我们就建议父亲来写训练计划,父母继续上班,奶奶按照爸爸的计划开展干预。
4
经济条件较差:
自然情景下的家庭干预
案例四:
一个来自湖北的5岁半男孩。2岁诊断自闭症,干预(打针吃药、感统、桌面游戏、认知)3年,花费20万,几乎没有进步,几乎无交流、无语言、自伤行为严重、夜间反复醒来,白天经常思睡。父母农民、感情好、性格平静、初中文化、家庭经济差,现感心力憔悴。
分析:
对于这个家庭,我提出的方案是:停止所有没有必要的治疗。
我问他们,家里在什么地方?他们说在农村。我问原来在干嘛,他们说原来是包了一片果园,觉得赚不到太多钱,就来广东打工了。
于是告诉他们,你现在赚的钱都不够你们去付这些治疗费用,马上回家,过上平静、稳定、规律、快乐的生活,继续把那个果园承包回来。至于孩子的干预,你们有空就带他上山,带他去果园,只要在你评估的安全范围之内,安全就行了。孩子睡眠不好,我还给他开了褪黑素。
就这样大概过了半年,家长给我打电话说,“邹医生,非常感谢你,我们家的日子过得舒坦了,我的孩子也没什么太大的进步,但以前天天发脾气、砸东西的情况全部没有了。他每天在山上快快乐乐地玩,我们没时间管他,他好像也没什么情绪问题。”
5
轻型有语言智力好:
四奖七不八罚
案例五:
7岁男孩。小学一年级,坐不住、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离开座位,智力和语言尚可,成绩不稳定,与同学交往不恰当,不太懂规则,破坏行为多。学校要求孩子退学去特殊学校。
分析:
这个孩子我们诊断为轻型自闭症合并多动症。这样的案例我几乎天天碰到,有些孩子特别聪明,有些孩子可能智力一般。
对于类似案例中的上学问题,我们会让家长了解一些相关的国家法律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为什么要让这样的孩子上特殊学校?孩子符合上特殊学校的标准吗?如果说对别的孩子影响很大,别的家长提意见,那学校能不能派一个老师送教上门?我们要学会维护孩子上学的权利。
至于家庭里的教育,我们会要求家长停止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要孩子在学校里挨骂了,回到家又一巴掌打过去。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受伤害,那么他在学校里也容易有行为问题。
有的家长会问,那孩子还要不要管?要管,但是我们有方法:四奖七不八罚。
针对良好行为的“四奖”:零食奖励、玩具或物质奖励、活动或游戏奖励、语言行为或精神奖励,
针对问题行为的“七不”:不打、不骂、不唠叨、不欺骗、不威胁、 不利诱、不对抗
针对问题行为的“八罚”:自然结果惩罚、逻辑结果惩罚、反应代价、暂时隔离、活动取消、物品剥夺、简单指正、有计划地忽略
建议家长们好好学习。相关阅读:
6
学龄期阿斯伯格综合征:
学习和实施“教育三原则”
案例六:
12岁女孩。因不想上学、有自伤行为、反复洗澡前来就诊,自幼不善交流、幼稚、单纯、说话口无遮拦、记忆好、特喜欢数学,数学成绩好,其他科目成绩差。父母关系紧张、极度焦虑。
分析:
这个女孩,我们认为是阿斯伯格综合征伴随情绪障碍,又或者是自闭症1型。针对孩子的情况,我们首先让家长学习和实施“教育三原则”:
一是要理解、包容、接纳、尊重、赏识孩子;
二是要用快乐、适度、巧妙的方法去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改善孩子可能出现的情绪行为问题;
三是要去发现、培养和转化孩子的特殊兴趣和能力。
此外,我们推荐家长阅读一本阿斯伯格女性写的书,《假装正常》,帮助更好地理解女儿。由于家长比较焦虑,我们也会建议他们做正念练习,调整自身的状态。
在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了解阿斯伯格综合症。很多阿斯人士,都是了解到自己是阿斯以后,才明白自己这十几年为什么过得这么难受。他们还会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一些特别的兴趣和特殊的能力。
孩子能够了解自己、解释自己,是心理上释然的开始,可能内心就变得更加平稳了。
7
成年初诊阿斯伯格综合征:
强调“三原则”,“七不”策略
案例七:
一个来自广州的23岁男孩。大学三年级,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要求退学前来就诊。自幼不喜交往、智力语言俱佳、爱读历史书,有时侃侃而谈,显得与场景不符合、对视差。
分析:
这个孩子上了重点大学,但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想要换历史专业。当时爸妈是反对的,双方发生了冲突,孩子就出现了严重的情绪问题。
来就诊时,我明确感受到,他一谈到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滔滔不绝,不感兴趣的话题就理都不理你。我跟他父母说,你们家经济条件挺好的,不如尊重孩子,让他换专业。后来这个孩子就换了专业,还读上了博士,顺利毕业。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做到不对抗、不唠叨,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好好发展,过好自己的人生。
看完上面的7个典型案例,相信你已经对个性化干预有了直观的了解。记住:个体化的干预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孩子和家庭的现实情况,提供有效的、可负担的、可持续的干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 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 hanmeisha@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