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2月2日电(记者王紫轩)清晨,位于六盘山东麓的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在积雪中“沉睡”。突然,一通求助电话打破宁静。
“您好,我家突然停电了!”
“您说位置,马上来处理!”
接电话的是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平凉市崆峒区供电公司米祥仁供电所的工作人员刘平,他快速记录来电地址,叫上同事张伟,抄起工具包,开着一辆黄色的电力抢修车出发了。
米祥仁供电所负责崆峒区主城区的供电、运维工作,面对繁重的工作,员工们默默坚守、耕耘,被群众称作“电黄牛”。
“为了随时解决群众家中的突发电力问题,我们在供电服务、线路运检等日常班组外,设置了轮流值班、24小时在线的抢修组。春节假期是用电高峰期,求助也多。”刘平的声音沙哑却有力。
路上,两位工龄20多年的电工师傅你一句、我一句地预判着停电原因。细看,他们牛仔布材质的工服已经洗褪了色,袖口、关节处有明显磨痕,手上布满老茧。
米祥仁供电所工作人员张伟在检查电表箱。新华社记者 王紫轩 摄
几分钟后,车辆停在一条小巷里,一家人焦急地招手示意。刘平和张伟跳下车,穿戴好安全帽、绝缘手套等防护用具,查看电表箱中电表的数据和断电情况。
“空气开关烧了。”他们很快发现“症结”,默契配合、拆旧换新。十几分钟后,电就通了。
“你们平时在外地,过年用电集中,老化设备一定要及时更换。”刘平一边安抚户主情绪,一边叮嘱用电安全事项。
返回车上后,求助电话接二连三,大多与空气开关跳闸、烧坏有关。“过年期间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返乡,用电负荷增大,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刘平说。
也有许多和抢修不沾边的“误会”,两人仍会马不停蹄赶到现场。一户人停电后找不到原因,经核实,原来是忘交电费了;另一户人交了电费却没来电,经查证,原来是交错了户头……
米祥仁供电所工作人员张伟(左一)和刘平(左二)为来电群众解决问题。新华社记者 王紫轩 摄
“抢修遇到的大多是琐碎的问题,但对群众来说,却是影响生活的大事。”张伟说,每次接到电话,他们一分钟都不敢怠慢,直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采访当天,有关“煤改电”的咨询是最多的。刘平介绍,去年开始,当地推进煤改电惠民工程,鼓励群众将煤炭取暖改为电能驱使的空气能取暖,恒温、安全也环保。春节前,当地变压器安装、立杆架线、专用电表安装等工作顺利完工,第一批改用空气能取暖的2145户居民家中已全部通电。
“现在咨询量越来越多,后续的安装、维护都要盯紧。”说话间,刘平把车停在一户村民院落外。这户上有老、下有小的七口之家刚改用空气能取暖,外墙上的组合空气能热泵稳步运转,经过加热的水源穿行在新装的暖气片里,使得屋里温暖如春。
“目前没啥问题!”户主兰军亮说,“现在家里粉尘少了,年过得干净、暖和,晚上也能睡个踏实觉!”
暮色渐沉,刘平和张伟刚回到单位,还没来得及吃晚饭,电话又响了起来。“一处变压器采集设备需要调试,得赶紧过去!”两个人匆匆向记者告别:“晚上事情多,可能得到后半夜了!”
夜色中,抢修车亮起车灯,汇入万家灯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