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晚上7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零下20℃的寒风中,电力抢修车的红蓝警灯刺破夜幕,在牛奶厂片区的巷道里划出温暖的光轨。当159户居民家中重新亮起灯火时,抢修队员冻得通红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能让老乡们准时看上春晚,这年才算过踏实。”

这次除夕抢修,只是内蒙古电力集团春节保供战的缩影。近日 ,笔者走进磴口供电公司,记录下这群“光明卫士”守护万家灯火的平凡日常。

寒夜鏖战:抢修现场的温度较量

“城西线牛奶场变压器低压侧空气开关烧损!”1月28日晚,磴口供电公司配电急修副班长高亮接到故障报告时,年夜饭刚扒了两口。他抓起工装就往外跑,身后妻子追着喊:“把围巾戴上!”

赶到现场时,居民楼窗口透出的烛光让高亮揪心。检测发现,骤增的用电负荷让400A的空气开关不堪重负。“换630A的!”他果断决策。寒风中,抢修队员踩着结冰的电杆向上攀爬,安全绳刚系好就冻得发硬。地面配合的队员不停跺脚取暖,却始终用身体护着工具箱,生怕精密仪器受冻失灵。


抢修线路。受访者供图

此时调度中心大屏上,全县用电负荷曲线正冲向历史峰值。“负荷每涨1%,我的心跳就快10下。”调度员杨卓盯着跳动的数字,她面前的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各点位汇报,“政府广场彩灯线路正常”“医院双电源运行稳定”.....

两个半小时后,当此起彼伏的“来电了!”欢呼声从居民楼传来时,抢修队员的绝缘手套早已结满冰碴。居民王大爷执意把刚出锅的饺子拿给队员:"孩子们趁热吃,辛苦了!"

未雨绸缪:春节保供的精密棋局

这场除夕抢修的快速响应,源于磴口供电公司缜密的春节保供部署。早在1月初,配电运检班就开启“地毯式”巡检。笔者在巡检记录本上看到,1月11日发现的绝缘子裂纹、1月18日处理的树障隐患等37处缺陷已全部销号。


检查供电线路。受访者供图

“红外测温就像给电网做CT。”配电急修老师傅向笔者展示手机里的热成像图,屏幕上各色温度标识清晰可见。他们创新采用“无人机+人工”立体巡检,对28条重点线路实行“一日三巡”,确保设备“零缺陷”过年。

在物资仓库,管理员如数家珍:“今年储备的各类金具比去年多20%,连春节可能买不到的接线端子都备了双份。”笔者注意到,角落里整箱的暖宝宝格外醒目——这是为野外作业人员特别采购的“温暖装备”。

特别年味:供电所里的团圆饺子

除夕夜的乌兰布和供电所食堂,一场特殊的“守岁”正在进行。副所长石磊带着留守员工包饺子。“咱们包个'安全饺',祝电网平安!”老师傅把饺子捏成元宝状,年轻员工用胡萝卜汁和出“电力红”面皮。


除夕夜,乌兰布和供电所留守员工一起包饺子庆新年。受访者供图

食堂墙上,“春节值班表”用不同颜色标注轮班时段。石磊介绍,今年实行“双倍备班”制,85名值守人员较去年增加15%。“90后”姑娘王俊梅主动请缨值除夕夜班:“我家近,让住旗县的同事先团圆。”


调度中心调度员监看供电数据。人民网 孟佳澍摄

当零点的钟声敲响,监控室突然响起警报。王俊梅瞬间进入状态,快速定位到某街道的配电箱温度异常。确认是虚警后,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许的新年愿望,希望所有警报都是虚惊一场。”

牧区暖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春节保供不仅关乎城市温暖,更系着乡村振兴脉搏。在沙金套海苏木,电力党员服务队正为养殖户进行节前“体检”。笔者跟随队员魏旭宏走进牧民巴特尔家,看到他们为粉碎机加装漏电保护装置,给草料棚更换防潮线路。

“羊圈保温灯比我的命还重要。”巴特尔说,去年寒潮时电力人冒雪抢修保住了300只待产母羊,“现在小羊羔每只都带着‘电暖气’长大呢!”如今苏木建成现代化养殖基地,电力公司配套升级的变压器让全自动饲喂系统稳定运转。


守护万家灯火。受访者供图

万家灯火处,总有守灯人。这个春节,磴口供电公司累计投入保电人员268人次,开展特巡47次,处理故障报修23起。当笔者问及坚守的意义,刚完成抢修归来的高亮看着街边灯笼轻声说:“我们多走一步夜路,百姓就多一份暖意。”

此刻,城市璀璨的灯河静静流淌,那些奔走在抢修路上、坚守在调度台前、巡逻在线路下的身影,正用责任与热忱编织着最动人的新春光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