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年轻人对地方风俗,已经慢慢淡忘了。
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很多年轻人在老家出生,却顶多算半个老家人。
俗话说:“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作为老人,无法给子孙直接带来财富了,但是可以借助过年,把好的习俗传给子孙,也算是增加了精神财富。
以下几个地方,老人带着子孙去走动,留住了感情,也给家庭留了后路。
01
第一,多去年迈的长辈家,传递孝道。
明朝时,哲学家王守仁去寺院参观。
他看到一个和尚,坐在佛像前,一动不动。
他询问:“您家人尚在?”
和尚回:“老母健在。”
他又问:“想老母么?”
和尚怔住了,说:“骨肉相连,哪有不想?”
王守仁喃喃自语:“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
和尚愧疚万分,收拾行李,回家伺候母亲去了。
是啊,把老父母丢下,却到寺院去祈福,求发财,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总有人,过年找了一万个理由,不会回老家。老父母也托付给了兄弟姐妹。
但是他一溜烟,带着老婆孩子,就去了千里之外的风景区,遇到寺院就捐献香火钱,遇到乞丐就施舍。他以为,这样能带来好运气。
总有人,过年的时候,懒得去长辈家,而是去找狐朋狗友打牌。
“百善孝为先”,你不去孝顺老长辈,却去孝顺是菩萨,菩萨应该是会摇头的,也不会保佑你。
也许老长辈对你不够好,但是他们一定在某些时候帮助过你,鼓励过你。
就算长辈不是那么好,但是你和他们是血脉相连的,你把帮他们,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要什么都当成交易。
过年了,老人一定要带着子孙去孝顺更老的人,辈分更大的人。这就是言传身教。
02
第二,多去对家庭有恩的人家,一生报恩。
你信不信:帮你一次的人,也会帮你第二次。
愿意帮你一次的人,一定在你面前很善意的。他们见不得你落难,也希望你过得更好。
你信不信:帮助你父母的人,也会帮助你。这就是世交。
很多的世交,是可以延续几代的。
在农村,一些人互相认老庚、干爹、结拜兄弟等,其子孙三代,都会互相走动。互相帮忙,都是不要花钱的。
我们报恩,是要送礼,耗费时间和钱的,但是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就算恩人没有能力再帮助你了,但是你的名声会变好,人品会更好,从而社会上的人,都愿意亲近你,也就带来了“名片效应”。
老人带着孩子去报恩,这是弘扬社会正能量,也是给子孙最靠谱的人脉资源。一举多得。
03
第三,多去经商的亲友家,学习谋业。
很多人以为,带着孩子去图书馆,能够过一个不一样的年。
其实,真正的学习,是在社会上,是“实践出真知”。
向实践很厉害的人学习,比单纯看书,更有用。
过年了,很多外出打工,创业的亲戚朋友,回到了老家;一些在本地谋业的人,也有了休息时间。
这时候,老人带着子孙去拜访谋业成功的熟人,一定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我的一个老表,在长沙做调味品生意。他和很多大酒店的经理,都混得熟;对于网络销售,也非常有经验。
过年的时候,很多亲戚就去老表家。有人学会了如何开网店,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有人被介绍去了长沙的酒店打工;还有人在本地开店,也增加了调味品专柜。
致富,其实是一个过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不要什么都靠自己去摸索,有一些可用的经验,是可以直接用的,少走弯路,也能弯道超车。
04
第四,多去穷苦的读书人家,冷庙烧香。
北宋初年,吕蒙正和母亲被父亲赶出家门,日子非常穷困。
过年了,吕蒙正去亲戚家借东西。
亲戚都担心吕蒙正还不起,就拒绝了。
多年后,吕蒙正高中状元。
吕蒙正风风光光回家的时候,亲戚们都来围观,个个说自己如何帮助吕蒙正,做了什么好事。
吕蒙正没有理会亲戚,只是在门口贴上对联:“旧时饥荒,内亲外戚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张三李四皆来锦上添花。”
亲戚们见状,面红耳赤,灰溜溜地离开了。
当然,攀高踩低的亲戚也不能跟着吕蒙正混,也捞不到任何好处。
做人啊,要看远一点。但凡有出息的穷亲戚,都要去帮一把。
有一种很高明的社交,叫“冷庙烧香”:别人落魄的时候,拉一下;人家发达了,你的好处少不了。
一般读书人,未来前程不错,这是明摆着。为什么不去帮忙呢?
过年了,老人带着子孙去帮穷亲,给他们一定的学费,那是功德无量。也是最长久的人脉。
05
过年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走亲戚,也不想被亲戚打扰。
但是我们不要一概而论,要学会选择一些有温度的亲戚,有价值的亲戚,互相走动。
作为老人,要注重拜年习俗的传承,根据实际情况,让子孙做一些好事,也得到一些好处。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过年了,选择好地方走一走,就是寻找快乐。
往后余生,跟对人,做对事,发大财。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