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是中国美术亘古不变的主题;时代精神,是新时代美术创作的灵魂。从历史长河到当代画卷,中国美术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进入新时代,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入社会现场、扎根人民生活,以艺术形式记录时代变迁,用精品力作展现家国梦想。

从家到国

——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的家国主题与时代精神

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

在中国美术史漫长发展历程中,家国意识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家国主题的美术创作更是历久弥新,绵延不绝。进入新时代,广大美术工作者满怀对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热情,紧跟人民的理想追求,展开了广阔而深入的艺术描绘。其中,家国主题的创作更加突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这些年来,广大美术工作者积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奔赴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现场,感受、观察、体验,并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了家国主题美术创作的丰硕成果。这类作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展现出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建设,展现恢弘气象。美术家们深刻感受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秉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走向生产建设一线,见证并记录国家发展中的重大工程和历史性变革。许多作品生动描绘了“国之大者”“大国重器”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在艺术表现中充分展现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壮丽景象。亿万人民团结奋斗、拼搏建设美好家园的动人画面,成为家国主题美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内容。

第二,深入生活体验,描绘人民风貌,展现家园新象。通过深度融入社会,美术家对生活的体验愈发细腻精微。他们用艺术语言展现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记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变迁,尤其关注广大乡村的面貌更新,描绘人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奋斗历程。从“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到丰收田野上的生动画面,从城市社区的现代生活,到广袤乡村的新农村建设,美术作品生动诠释了“国”与“家”交相辉映的崭新风貌。

第三,探索艺术创新,丰富表现语言,拓展家国主题表达。新时代的家国主题美术创作,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日益丰富,在艺术形式与表现语言上也展现出新的探索。无论是传统的绘画、雕塑,还是结合科技发展的新媒体艺术,无论是架上绘画,还是公共艺术空间的作品,美术家们都在不断拓展家国主题的表现维度,使中国美术呈现出与时代相契合的崭新气象。

这些年,我也与众多美术界同仁一起,立足中国大地,走遍祖国四方。无论是在城市还是边疆,无论是在工厂矿区还是乡村田野,我们都深切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宏图景正是一幅幅生动的“家国建设”画卷。在每一次深入生活、亲临现场的过程中,我都倍感激动,不仅在主题和题材上获得新的启发,更在视觉体验和艺术语言的探索上不断收获灵感。

家国主题的美术创作,是中国美术与时代同步伐、反映时代精神和中国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作品不仅通过展览传播和理论研究,引导社会关注家国情怀,也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在艺术中找到文化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新时代赋予中国美术新的主题表达,也推动艺术语言的不断创新。相信在未来的征程上,家国主题的画卷将继续焕发新的光彩,绽放更加绚丽的华章 。

雕塑的史诗性

——献给祖国与人民的民族团结之作

上海市美协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院长 曾成钢

雕塑,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承载着国家的史诗、人民的形象和时代的故事。我始终认为,这种纪念碑式的艺术具有天生的崇高感,它不仅与天地相连,更能塑造民族精神,表达国家意志,记录时代的光辉历程。

作为一名雕塑艺术家,我一直在思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雕塑展现我们国家焕然一新的气象、民族昂扬的精神,以及国家蓬勃向前的意志。我认为,这正是雕塑艺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和塑造这一主题,希望通过雕塑艺术,生动展现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

在新一年到来之际,我更加坚定了这一创作方向。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每一个民族,都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朝着高质量生活的目标昂首前行。因此,我希望创作一组雕塑作品,以56个民族为主题,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这不仅是我的梦想,更是我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的一份深情厚礼。我将继续前行,扎实推进这一创作,将民族团结的精神,以雕塑的形式镌刻于时代的长河之中。

家国情怀 笔墨丹青

——新时代美术家的“家”之创作

陕西省美协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朱尽晖

家国、家风、家事,乃至家书,都承载着中华儿女深厚的情感。在中华文化中,“家”是一切的起点,是生生不息的根基。正因如此,当代美术家们以“家”为主题,创作了大量作品,展现出对这一文化命题的深入思考。

近年来,广大美术工作者将创作的目光聚焦于“家”,从不同角度反映丰富的主题。无论是人文风情、地貌变迁,还是生活百态,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传递出“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景。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映照。

艺术来源于生活,植根于人民,记录着时代的脉搏。美术家们深入现实生活,以人民的幸福变迁为灵感,将创作的触角伸向身边的点滴,将素材融入熟悉的家庭场景和社会组织之中。家风倡导家国情怀,家书寄托深厚情谊,家园则是永恒的歌咏对象。

新时代的美术家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应当将目光投向人民,以画笔描绘家国情怀,以作品弘扬时代精神,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

笔墨绘时代 丹青颂家乡

——从十八洞村到张家界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 旷小津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湖南。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我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次前往十八洞村和张家界,从大地的脉络和人民的奋斗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红色题材是我创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十八洞村,这片精准扶贫的首倡地,见证了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巨变。我曾与团队合作创作了一幅6米×4米的大型作品,生动展现扶贫成果与人民生活的变化,并荣获第二届湖南文艺奖。这不仅是对我艺术实践的肯定,更是对十八洞村精神风貌的致敬。

与此同时,张家界也是我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的奇峰异石、壮美风光,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承载着家乡的文化和历史。我希望通过笔墨,将这片土地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故事融入作品之中,让更多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在表现十八洞村和张家界的过程中,我始终关注时代精神的表达。我希望用画笔描绘出新时代的辉煌成就,让人民奋斗的身影与山川大地一同永存,为家乡留下时代的印记。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记者 | 高森、魏康奇

视频 | 魏康奇

编辑 | 魏康奇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