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好看与否?不同人有不同答案,可年年争论却年年都看,它早已成为中国人除夕不可或缺的年俗,是当代春节的重要构成。事实上,春晚绝非仅是一个洋溢着喜庆的舞台,更是承载文化与情感的载体,能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体悟生活的温暖,还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表达窗口,彰显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与精气神。
春晚,是总台为全国人民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台前幕后、全台上下都全情投入、全力支持。从近日相关报道中可以发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春晚节目上倾注了诸多心血,他对节目细节的修改,充分体现出其审美情趣与家国情怀:从对王菲《世界赠予我的》歌词的细致修改,到对《伟业》歌词的反复斟酌;从《山鹰和兰花花》的创意构思,到对粤语劲歌的巧妙整合建议;从对舞蹈《伊人》的意境提升,到将舞蹈《兰叙》改名为《幽兰》……这一个个细节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1、《世界赠予我的》歌词的两处修改,传递一种温暖和关怀
总台春晚每年的歌舞节目都备受关注,但有时候,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过程,才是最让人动容的。
王菲再次登上春晚舞台,带来了她的经典之作《世界赠予我的》,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除了王菲的空灵嗓音之外,歌曲的歌词也引起了不少关注。
在歌曲的创作过程中,慎海雄对原作的歌词进行了两处改动:将“愿他都确定”改为了“愿他都安心”;将“好故事眷恋好人”和“好故事眷顾好人”。这两处变化,让不少网友感受到了春晚的“温柔与克制”。
这些细微的调整似乎在传递着一种更为温暖的情感——与其说是歌词的简单改动,不如说是一种温情的表达,试图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给予每个生命更多的理解与体谅。
这种细致入微的修改,让这首歌不仅仅成为了一段音乐上的享受,也承载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向社会传递了一份对人性的关怀。
慎海雄的这两处歌词改动,让人感受到春晚对于文化细节的高度重视,不仅仅是为了契合春晚的氛围,更是在传递一种温暖和关怀,这种微妙的变化,正是春晚能触动人心的地方。
2、从《是否》到《假如》,讲述了关于时间和人生的深刻主题
每一年的春晚,都在不断创新与传承之间寻找平衡。每一年,慎海雄都会召集一些词曲作者,进行座谈交流。今年,他回忆起了当年苏芮的经典歌曲《是否》,而这首歌的粤语版《假如》则成为了春晚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
在他和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歌曲《假如》逐渐成型,并最终在春晚的舞台上呈现给了观众。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歌曲,它带着岁月的积淀,讲述了关于时间和人生的深刻主题。
总台春晚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合作,也让这首歌在表现形式上充满了科技感和美学价值,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在创作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也用心去打磨每一个音符和每一段歌词,力求把这份深沉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通过对歌词的微调和歌曲《假如》的深情演绎,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对人性、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切理解与尊重。
3、《山鹰和兰花花》的“混搭”创意,呈现人类共通的情感共振
每年的春晚舞台上,总有一个充满“国际范儿”的精品节目让人念念不忘。那么,这一次的国际节目该如何突破创新?
今年春晚,一曲《山鹰和兰花花》创新融合了秘鲁《山鹰之歌》与中国《兰花花》,串连起地球两端的情谊,共振出全球南方的和声。不少网友惊叹于中外歌唱家的高音对唱,纷纷点赞歌曲“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10周年,也见证了中国与秘鲁、巴西等拉美国家进一步深化交流,携手打造全球南方合作典范。《山鹰和兰花花》的创意呈现,不仅回应着过去一年的中外友谊,也诠释着总台春晚的独家“混搭配方”。
今年春晚进入筹备期后,总台台长就向导演组提议,“可以好好演绎一下《山鹰之歌》”。过去的一年中,总台台长在随元首外交赴秘鲁参与中秘人文交流活动时,亲历过这首歌的感染力——安第斯山脉的辽阔与南美排箫的空灵让现场观众沉浸其中、久久难忘。此外,歌曲作为南美民歌代表,也很好地呼应了2024年的外交大事,艺术呈现了“全球南方”重要理念。
歌曲确定后,春晚导演组随即开始寻找合适的演绎者。导演组回忆,他们曾考虑过多位拉美地区的艺术家,最终联系上了秘鲁国宝级歌唱家胡安·迭戈·弗洛雷兹和秘鲁器乐演奏大师鲁丘·柯克萨纳,顺利邀请他们同台演绎,同时融入秘鲁的传统舞蹈“华诺舞”——有歌有舞有乐,春晚版《山鹰之歌》日臻完善。
本已足够动人的《山鹰之歌》,为何又迎来了它在此次春晚上的孪生篇——《兰花花》?
从民歌独唱,到民歌大联唱,导演组几易其稿,始终找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西北民歌呈现方式。此时慎海雄台长提议,“可以尝试融合创作《山鹰之歌》与西北民歌”。台长认为,古印加文明与中华文明在艺术上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妙,来自中国西北高原和南美高原的演唱艺术可以有机融合。他建议以中国唢呐开场,与随后的秘鲁排箫相呼应。
豁然开朗!沿着中外民歌混搭的思路,春晚导演组迅速联系上了周深与牛建党。一位广域中国男歌手,一位中央民族乐团管乐演奏家,对应《山鹰之歌》中一人唱歌一人奏乐的人员配置。
随着创作的进一步深入,《兰花花》与《山鹰之歌》间那种“遥远的相似性”不禁让人激动:一处黄土高原,一处秘鲁高原,虽然分布在地球两端,却都以苍茫的地貌孕育出同样刚烈而深情的艺术表达。一处以花喻人,一处以鹰言志,两种不同的文化意象在同样的主题表达上相遇,一声一声的和鸣,都是对爱与自由的呼唤。
两首民歌的邂逅,造就了两处文明的互鉴与对话。当嘹亮的中国唢呐与悠扬的南美排箫混搭共鸣,人们听到的不仅是两首民歌的改编,更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共振。
4、字斟句酌修改《伟业》歌词,唱响“主题大歌”
回望一年,如果要用一首歌曲串联一个个展现时代气象的瞬间,这样一首“主题大歌”,其创作原点该如何寻找?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由此出发,在春晚节目策划之初,总台台长提议以《伟业》为名,创作一首歌曲。
有了提纲挈领的主题,春晚导演组迅速启动了词曲创作。慎海雄台长对《伟业》歌词字斟句酌,多次对歌词细节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为《伟业》作曲的春晚音乐总监赵麟说:“歌词给我们的感觉是从深情到开阔,带一点激昂,确定创作方向后,我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旋律的雏形。”
秉持“人民的春晚”理念,要将“大歌”唱得更加真挚动人,必须首先明确歌曲由谁来唱。春晚总导演于蕾说:“每年的主题大歌一般都是由顶级艺术家来演唱,今年春晚的创新之处在于邀请到了真正的素人来演绎。我们希望通过歌曲表达的是,这是人民的伟业,是全体老百姓共创的伟业。”这也是今年春晚导演组在歌曲节目中开启的“根部创新”。
调度员、司机、工程师、教师、医生、数据分析师、农民歌手……他们从各自工作岗位和生活的地方走上春晚舞台,把坚守、热爱和希望都唱在歌里。
据歌曲类节目负责人张异凡介绍,《伟业》第一版表演并未设计合唱,慎海雄台长看完节目后建议加入合唱部分,以增强演唱时的音域厚度。台长还再次对歌词部分做了打磨,确保平实有力而富诗意。春晚导演组随后找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合唱团,大学生们充满青春朝气的歌声,让整个节目的声音层次更加丰富。越宏大的内容越要从最基础的情感开始,歌曲从开头娓娓道来的诉说,一句句将情感层层堆叠到最后,再以合唱部分凝聚起共创伟业的激昂情感。
5、粤语劲歌响起,同唱时光里的湾区好乐
今年春晚,劲曲创编《湾区乐好》刚一奏响,那些惊艳了时光、刻画进岁月的旋律和词句,就激活了无数观众的“粤语歌DNA”。
粤语金曲,是许多人珍贵往昔的BGM,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回响,更是激励当下、融汇情感的心弦和鸣,为观众奉上一首“粤语歌曲联唱”,是总台春晚创作团队多年的愿望。
经典歌单很长,一首联唱很短。展现精气神,应该怎么选?创作团队梳理出几十首广受欢迎的粤语歌,先后拿出数版编排方案,但始终觉得不够满意。曾经在广东工作过的总台台长慎海雄建议精选普通人中传唱度高、共鸣感强,同时又饱含生活阅历、激荡生命力量、呼应时代脉动的作品,是金曲也要是“劲曲”,他几乎不假思索地点了多首粤语劲歌。如《男儿当自强》《红日》《沧海一声笑》等。
创作团队不断在港风回忆和当代传唱之间,体会不同作品的情感适配度,提炼粤语老歌直击人心的蓬勃生命力。当耳熟能详的《海阔天空》《男儿当自强》《红日》《万水千山总是情》《沧海一声笑》在除夕之夜唱响时,“过瘾”“尽兴”成为许多观众最大的感受。来自大湾区七位不同代际的歌手,岁月沉淀和青春光彩互为映照,原汁原味演绎出粤语金曲的音韵之美和昂扬精神。
6、以影绘情,在春晚舞蹈中感受中式美学
年复一年,总台春晚的舞台不断创新变化,而有一点始终未变——它总能在流光溢彩的视听盛宴中,让观众回望文化根脉,感受中华美学。这些年,春晚的舞蹈节目越来越像一座“中华文化博物馆”,锦鲤、瓷器、香云纱、咏春拳、青绿山水……中国颜色、中国山水、中国书画轮番登台,将中华文化的深邃思想转化为可观、可感、可悟的艺术表达。
从龙年春晚起,总台台长就反复要求在有限的舞台上“以影绘情”,用光影语言雕琢“无限”的意蕴遐想。蛇年春晚延续升级了这一手法,并贯穿于多个舞蹈节目。总导演于蕾说,在《伊人》的创作中,慎海雄台长就特别提出要增加“倒影”的效果,这个巧思创意一下子就“激活”了水的意境。
舞台上,数字屏幕渲染出波光潋滟的水面,舞者足尖轻划,舞台化作一池春水,“虚实相生”的倒影特效营造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缱绻意境。难怪有网友感叹说“足尖一点,整个舞台都泛起了月光!”
水,自古以来就是东方哲思的重要意象,儒家推崇“智者乐水”,道家主张“上善若水”。在舞蹈中,水不仅是背景,更是一种叙事语言,一种女性精神的具象表达——温润柔和,又深藏力量。
为了突出这一内涵,慎海雄台长将舞蹈名称从原来的《在水》改为《伊人》,将表现重点从“水”升华到“人”,意境更为悠长。在台长的建议下,48岁的芭蕾舞蹈家谭元元担任领舞。为呈现好这个作品,谭元元练到双脚全是血泡,肿胀到一度塞不进足尖鞋。她以惊人的毅力和深邃的艺术表现力,让“伊人”的形象超越了少女的青涩等待,更增添一份经历岁月沉淀仍怀赤诚的守望。每一个舞步都仿佛在回应《诗经》中那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坚定追寻,逆流而上。
舞蹈《幽兰》,是慎海雄台长从中国文联提供的《兰叙》舞蹈片段中得到启发,重新拟名为《幽兰》,并请导演组改造提升。他要求以舞者手姿等造型为重点,借助光影效果,突出幽兰含苞待放、舒展绽放、迎风摇曳的过程,展示兰之高雅纯洁。
慎海雄曾在新华社工作26年,非常有政治敏锐性,写过很多评论,非常犀利。早在1994年被评为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1997年破格晋升为新华社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记者。在2003年,慎海雄就累计有30多条稿件得到中央领导批示,不少报道直接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典型经验的推广。
慎海雄,男,汉族,1967年2月生,浙江湖州人,198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8月参加工作,杭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高级记者,在新华通讯社工作了26年。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党组书记,兼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