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6和BT系列坦克在苏联红军指挥部中是可以接受的,但它们的武器无法解决战场上的所有问题。

当时需要更强大的武器。问题在于,所谓的“大功率坦克炮”(ПС-3)的研发进展并不顺利——它的要求过高,设计师们很难平衡所有的要求。虽然有人认为安装一门经过特别改装的、较轻的三英寸野战炮作为“临时措施”就足够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这一点。

由于没有人愿意将122毫米榴弹炮安装到现有坦克上(当时没有比它更轻的选择),因此最终选择了常见的三英寸野战炮(1902年型号)。更确切地说,选择了它的“炮身”。



然而,这款野战炮的炮膛部位尺寸太大,后座力也很强,任何现有的炮塔都无法容纳它。而且,由于炮身的巨大后座力,几乎可以摧毁任何主战坦克(当时的技术和质量)。

因此结论很简单——不仅需要一门强大的炮,还需要配合它的合适“平台”。这个平台需要坚固、稳定,就像T-28一样(可惜T-28这款大型而昂贵的坦克已经专门用于其他任务,且完全按照该任务配置了武器)。而且,它还要适合我们的工业进行“大规模生产”(不同于T-28)。理想情况下,这个平台应该主要采用已知的零部件,并且能够基于现有的技术基础进行生产。

这个构思非常简单,当然并不原创:借用T-26的悬挂系统,将其四个支撑点增加到六个,并配备BT坦克的强大动力系统。可以说是一个“拼凑”的设计。

设计师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悬挂系统的研发上,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天真地认为可以直接取用T-26的零件,将其增加几倍就能得到一个“更大的底盘”。其实并非如此!T-26的悬挂系统原本设计用于6到8吨的负载,而实际负载已经达到9吨,显然它已经超负荷了。简单地通过延长底盘、增加两个支撑点来“数学”计算出它能够承受14吨(有些人甚至认为它可以承受16吨!)是错误的。

问题在于,悬挂系统的整体强度不仅取决于“数学上的总负荷”,即将负载均匀分配到所有悬挂系统的部件上,还取决于每个悬挂部件的强度。

简单来说,在越过障碍物时,当部分悬挂部件失效,而其他部件承受更大的负荷时,这些部件可能在最初的设计负载下工作得还不错,但它们无法承受“超载”的情况,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可靠的悬挂系统,就必须加固每个部件。例如,T-26上的橡胶履带带就不再适用,要改用内部减震结构。虽然这样做可能会稍微增加粗糙度,但它肯定更可靠、更耐用。而且,还可以考虑使用T-28的履带(在实际生产中也尝试过,效果不错)。

悬挂系统的片簧也需要加固,把原本的三片增加到五片。履带需要进行专门的设计,更加坚固和宽大,这对于通过性也有帮助。

那么,最终我们从T-26的底盘中能保留什么呢?可以保留的主要是“构造”(适当“放大”后的设计)和“技术”(除了履带以外)。因为这些技术已经成熟,可以直接应用,这是最关键的。

同样,BT坦克的动力装置和传动系统技术也能保留下来。虽然必须牺牲一定的速度来换取牵引力,但考虑到悬挂系统的设计,坦克的速度不会超过每小时40公里,这对我们来说足够了。

通过这些改进,可以得到一个稳定、强大的底盘,能够支持安装一个更大的炮塔,而这个炮塔将能够容纳一门野战炮的炮身。即使炮塔非常大,也不会有空间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炮塔是为炮设计的,而不是相反。

毕竟,坦克首先是一种“为强大火炮提供载具”的工具。只有这门火炮能有效执行战斗任务,坦克才能完成它的作战目标。关键是“载具”必须可靠,而且操作时必须便捷,从而确保其战斗效率。

至于为什么选择野战炮呢?因为当时苏军需要一辆坦克,它在战斗中应该具备尽可能高的射速,以便能在敌人先打中它之前,先击中敌人。因此,坦克需要的是一门射速高的半自动炮。

那么,在三英寸口径范围内,有没有合适的火炮呢?除了Lender-Tarnavski 14/15年型的高射炮外,没有其他适合的选择。幸运的是,这些高射炮的生产相当丰富,且即便在1934年之后,苏联空军对这些炮进行了大规模的替换,直到二战前,仍然有500多门这种型号的炮服役于红军。



这就是要安装的炮。甚至不需要特别改装它以适应坦克,而是直接“塑造”一个大炮塔!这样就不必浪费时间去琢磨其他细节。

除了大炮,还将在炮塔中“挤进”29型“捷格加廖夫”机枪的单独安装装置——目前作为配套武器的机枪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炮塔不可避免地会变得庞大、笨重,转动也会变得缓慢,精确瞄准的速度会更加慢。而且,它的设计主要是为长射程的野战炮而定,机枪只能用来快速应对诸如突然出现在坦克前方的步兵投掷手榴弹的目标……此外,为了应对前部武器故障的情况,我们还将在炮塔的后部安装一个机枪安装座,那里有足够的空间。

坦克的前部保持原始设计(或与BT类似,前部收窄以提高抗弹能力),后部则完全复制BT,因为它采用了相同的动力系统。

炮塔目前的设计形状最为简单——圆柱形!一个大圆柱形炮塔!它有一个后部舱室,用来存放第一批弹药和无线电设备,同时在炮塔顶部有四个舱口。因为炮塔够大,所以这些舱口都可以容纳!三个大舱口,分别用于指挥员、炮手和装填手,每个舱口都有一个带帽盖的小型通风口。通风口虽然没有排气风扇,但这只是暂时的——由于高射速的炮火,半自动炮的射击速率较高,烟雾会迅速积聚,所有舱口必须迅速打开,否则就无法生存。

炮手舱口是唯一一个盖子向前翻开的舱口。炮手可以用这个盖子遮挡前方的火力,快速在敌人火力下离开坦克,因此炮手舱口被视为“疏散口”。

装填手舱口配备了高射机枪安装装置,盖子向后翻开。然而,装填手需要站在座位上,在非常有限的角度内开火。为了扩大射击角度,必须转动整个炮塔或坦克,然而这并不快捷(那时还没有P-40型可以旋转的机枪塔)。关于安装一个旋转的飞机式机枪塔的提议被否决了,因为那样必须去掉舱口的盖子,而坦克兵对此强烈反对,他们的意见可以理解——在那个舱口旁边正好放着第一批弹药和无线电设备。

指挥员舱口则有自己的特点。它配备了一个不高的防弹护栏,使其高出炮塔顶部。指挥员的座椅可以抬高,这样他就能稍微伸出头来观察战场,视野比传统的“指挥塔”好得多,而且不需要特殊的观察设备!

关于装甲,车体大部分采用当时最具技术性的16毫米厚的轧制装甲。车体前面采用了30毫米厚的装甲。炮塔的装甲厚度为20毫米。由于当时无法制造更厚的装甲,但在车体前面又加装了16毫米厚的额外装甲(30+16),以满足“客户”的要求,确保能够抵御37毫米反坦克炮1K的炮弹。

炮塔前部也加装了20毫米厚的轧制装甲(20+20毫米),这层装甲与主装甲紧密贴合,几乎不显眼。这虽然不够技术先进,但“活着就好,啥都能应付”。随着时间推移,炮塔会进行锥形改造,装甲厚度也会增加,而目前的设计只能满足最大允许重量16吨的要求(即使增加了强化结构之后)。

这就是最终得到的“脑袋大的”坦克设计。



这款坦克建于1933年(开发由苏联红军机械化与电动化军事学院(简称ВАММ)进行),并在1934年夏季参与了与新型(更准确地说,是来自ЛКЗ「列宁格勒重型机械厂」的首批量产坦克之一)“质量增强型”T-28坦克的比较测试,T-28是由“特种机械联合体”开发的。



在试验场上,“特种机械联合体”的T-28凭借更柔软的悬挂和更高的底盘通过了越野测试,超越了ВАММ坦克,但在实战模拟中,T-28却惨败。装配了30毫米口径高射炮的ВАММ坦克,经过控制圈后进入射击位置,尽管比T-28晚了1分半钟,但迅速准确地击中了所有目标,并在T-28的16毫米口径反坦克炮没有打中任何目标之前,凯旋而去。

午餐后,测试继续进行,坦克开火时是在行进中进行的。ВАММ坦克凭借其指挥员通过舱口观察外部的设计,及时发现目标,并在短暂停顿时准确打击几乎所有距离的目标。与此同时,T-28由于舱口完全封闭,开火时速度极快,即使有三个炮塔,它仍未能击中第三的目标(大多数有一定伪装的目标)。而且,T-28的高速度、糟糕的炮弹轨迹和低射速导致它错过了几个目标,不得不返回再次射击。

关于坦克之间的对决测试,因明显的防护优势,ВАММ坦克最终并未进行实际的穿甲对抗测试。也放弃了用步兵反坦克武器射击正面装甲的测试。

在1934年秋季,在红军机械化与摩托化部队管理局(УММ РККА,后来改为АБТУ РККА)总结时,“特种机械联合体”与ЛКЗ的代表强烈抗议VAММ坦克的测试结果,认为它违反了测试规则,尤其是在关闭舱口和射击时保持规定的“标准”情况下,认为应该取消测试结果。但因为测试已经没有再测试的对象,最终没有对VAММ坦克进行处罚。

考虑到所有已发现的违规行为,以及ВАММ坦克由于额外加装的装甲比T-28有更好的装甲防护,最终T-28(装上类似加装装甲的改型)被宣布为胜者,并决定立即开始将这种VAММ坦克投入生产,取代原本计划作为过渡期的T-26坦克。

随后,开始研究一种最适合新坦克的结构,因为将其作为“炮兵”坦克与普通的T-26一起使用并不可行,174号工厂接到的任务是停止T-26的生产,并完全转向生产T-29(改名后的ВАММ坦克),并计划在1935年停产T-26。

这些研究的结果如下:

在红军中出现了新的坦克旅(而不是之前的机械化步兵旅),其中包含一个由3个营组成的坦克团(每营33辆坦克,共100辆T-29坦克),配备4个步兵营(每个坦克营有一个步兵营,另外两个营负责侦察和战斗保障)。同时,红军还为坦克团配备了自行火炮(САУ)营。

至于自行火炮部分……由于该旅专门为步兵服务,不需要装备重型牵引火炮,因此决定只为其提供基于坦克底盘的火炮。最简单的方案是使用榴弹炮和通用火炮。在T-29的巨大炮塔和火炮安装装置中,8K型高射炮被替换为较轻的107毫米榴弹炮——这是122毫米榴弹炮的缩小版本,并增加了能减少后座力和炮身回弹长度的开口式炮口。每个坦克营将配备4辆这种榴弹炮自行火炮,因此整个旅将有12辆自行火炮。



这款多功能自行火炮(САУ)采用了强大的76.2毫米3К高射炮,安装在T-29底盘的开放式炮塔上。为了增加维修区域,设计上还引入了可以展开的侧面面板,这些面板可以折叠到履带旁边。



在炮兵团的炮兵营中,计划有三组炮兵,每组配备4辆这种自行火炮,总计12辆。

至于小口径自动高射炮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因为没有这种武器,就无法实现可靠的机动防空!例如,四联装“马克西姆”重机枪安装在卡车平台上(4М),在这种配置下它们表现并不理想,顶多能为卡车上的摩托化步兵提供防护,但与坦克的机动性差距较大。然而,苏联当时并没有生产小口径自动高射炮。尽管曾尝试量产国产的“pom-pom”型高射炮,但最终未能成功。而德国的20毫米和37毫米自动高射炮(AP)计划替代这些“pom-pom”型高射炮,但它们在研制和量产方面都未能达到要求。

鉴于计划到1937年之前,仅会成立五个“第一波”坦克旅,且在炮兵团的高射炮营中预计会有四个炮兵连,每个连4辆设备(总计16辆),那么对于五个旅来说,总共需要80辆高射炮。因此,决定从意大利采购100辆40毫米的“Vickers-Terni”高射炮(40毫米/39“Vickers-Terni” Model 1917)——这是意大利版的著名“pom-pom”高射炮,且该型号表现相当成功。



在以后,随着苏联工业终于能够自主生产小口径自动高射炮,原有的“Vickers-Terni”高射炮将会被替换成国产的高射炮。这些“Vickers-Terni”高射炮将会根据其性能和当前的技术状况,找到其他适用的用途。

在这支坦克旅中,总共有100辆坦克和40辆各类型的自行火炮,所有这些设备都基于相同的底盘设计。未来,计划在同一底盘上开发指挥车和工程车辆等。

这就是整个“家族”的照片。



最后,这是一个真正的历史项目——由ВАММ开发的“机动”坦克,它是与“特种机械联合体”的坦克(未来的T-28)同时开发的,基于竞赛的原则(竞赛的目标是设计一个16吨的三塔“机动”坦克)。



虽然它可能看起来不太起眼,但当时“特种机械联合体”的16吨坦克与未来的25吨美丽的T-28相比,仍然只是一个“初步设计”,类似于一个“替代品”… 这款坦克采用了来自BT坦克的动力系统,来自“大型拖拉机”的悬挂系统,以及“Vickers-16吨”的“结构设计”。



而这就是很久以前在发展“机动”三塔坦克(基于T-26元素)时的创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