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唯一和超功利这种严格意义上的信仰,很多人没有。”
这是易中天提到的一句话,意思是信仰本该是独一无二的、超越功利的,但在许多人的文化背景里,并未真正孕育出这种纯粹的信仰。
为什么扯到这个?
最近呢,胖胖身边的人都挺忙的,不仅是因为过年,还因为老家有这个游神。
每个村子的神诞辰不同,这个村是初五,那个村是初六,另一个村是初七,于是每个村都会抬着自己的神像巡游,就点像某某地方的“世子巡游”,不过区别是,胖胖老家的这些神像可没有像某世子一样顶着一张漫画脸,白白嫩嫩的。
经济条件好的村子呢,会请舞龙舞狮、锣鼓队来增添气氛。
刚好今天轮到我们村游神,昨天下午我就看到神像前已经搭好了帐篷,好多人早早地去抢拜神的位置。
你说,这供奉归供奉,可至于抢成这样吗?
要是真有神仙开眼,难不成还挑谁家供品摆得近?
那胖胖从不信仰什么,也从未做过违背自己底线的事。
胖胖会觉得,信仰是被设计出来的。
社会的设计底层逻辑无非就是:
让人吃饱饭,有工作,有精神寄托。
胖胖虽说不信,但也不反对信仰。
让胖胖觉得比较奇怪的是,很多人看似虔诚,烧香拜佛,口口声声相信因果报应,可在做生意时却毫无底线,炒盐、炒口罩、卖假酒、黑五类泛滥成灾……好像因果报应只适用于别人,而不适用于自己。
这到底是真信,还是仅仅把信仰当成了心理安慰和短期利益的工具?
看起来,很多人的信仰更像是一种“表里不一”的存在。
平日里,信仰被他们供奉在神坛上,逢年过节烧香磕头,但当涉及做事原则和良心时,他们又迅速变成彻底的无神论者。
尤其是当下,信仰似乎成了一种“工具化信仰”,有需求时才想起神灵:
高考了,去拜文殊菩萨;求子了,拜观音;出海了,拜妈祖;想发财了,就拜关公。
一切都只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来挑选“适用的神明”,却没有真正的精神认同,更谈不上虔诚。
这种“工具性信仰”,本质上只是自我安慰,根本称不上信仰。
因为呢,如果一个人有信仰,那信仰应该是一种指引,让他的行为、思想、道德趋于一致。
但现实中,很多人的信仰是割裂的——他们白天起个大早烧香拜佛,祈求神明庇佑,转头做事却毫无底线,丝毫不顾善恶因果。
赚钱时不择手段,伤害别人时毫无愧疚,等到遭遇困境了,又跑去求神拜佛,希望能逢凶化吉,走出困境。
这样的信仰,不是精神指引,而是工具,是一种“心理安慰剂”。
并不真的在乎神明的教诲,而是把神明当成可以随时召唤的“许愿机”。
如果神明“灵验”,就虔诚供奉;如果求而不得,就抱怨甚至弃之如敝屣。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日子顺风顺水时,神佛不过是摆设,一旦遇到困难,就立刻想起需要“求神问卜”来解决问题。
这种“信仰”呢,只是彻底的实用主义,所有行为都围绕着“对自己有没有用”来决定。
需要的时候拿来拜,不需要的时候弃之不理,甚至如果信仰妨碍了自己的利益,还会批判一番,等发现有价值了又重新拾起。
这种人求的不是精神层面的解脱,而是现实中的利益交换,他们相信神明能带来财富、好运,却从未想过,真正赋予人的,是行为、思想、品德的指引,而不是投机取巧的捷径。
所以呢,这样的信仰已经不再是内心的追求,而变成了一种外在的“操作”,是一门生意,一场交易。
如果信仰只是一个工具,那么它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求灵魂提升为信仰,求物质需求的只能称为求自己的欲望。
它不仅没有给我们带来灵魂的净化,反而可能让人陷入了一种道德的困境——在表面上,我们可以信仰神明,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但在行为上,我们却可能做出与信仰背道而驰的事情。
信仰,是精神指引,不是心理安慰。
信仰,是行为体现,不是嘴上说说。
信仰,是个人修行,不是排场攀比。
如果一个人真的有信仰,那他不需要天天烧香拜佛,也不会去求什么短期回报,因为信仰本身就已经足够支撑他的内心。
而如果一个人嘴上信仰,但行为完全相反,那他信的不是神,是自己的贪念。
所以啊,总有些人喜欢自己骗自己,倒不如,看看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
你是真的信仰,还是只是想“用”神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