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年俗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创新。
先说传统的年货采购。过去,人们对过年的期盼更多是物质方面的,平日里生活比较清贫,盼望过年能吃上几顿好饭,能吃上猪肉,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在采购年货时,只买豆腐、粉条、冻梨等。那时,农村没有细粮,人们做很多粘豆包储存在大缸里,其实就是用粘豆包代替细粮。那时候,整整一个腊月,家家都在紧锣密鼓地忙年,累得不亦乐乎。如今,过年不用储备很多东西,商场超市里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也不用亲力亲为去赶集,什么蔬菜、水果、肉蛋、鱼虾在网上可以轻松购买,快捷方便,随意挑选,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做一些其他事情。
再就是庆祝方式的改变。放烟花爆竹是传统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渲染节日气氛,让过年更热闹、更有仪式感,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放烟花爆竹也有它的弊病,不但污染环境,还有安全隐患。许多人认识到这一点,选择不再燃放。而今天有了更多的环保和健康的庆祝方式,如放电子鞭炮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再有,人们可以扭秧歌、跳广场舞、演出文艺节目以及举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赛事,既活跃了节日氛围,又增进身体健康、邻里交流。
拜年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小时候,我们既盼望过年,又害怕过年,怕的就是拜年。传统的拜年方式是磕头拜年,按照旧的礼节女孩子结婚前不磕头,男孩子必须得在除夕后给长辈磕头拜年。那时候,农村家里的屋地都是泥土地,磕头跪在地上再起来,膝盖处和衣服上沾满了土,真是有苦难言。而如今的拜年方式大大改变,电话、短信和网络视频拜年更方便快捷。这种拜年方式节省时间,还增进了与家人和朋友的互动。
旅游和休闲方式也发生着改变。过去的正月里,人们在元宵节前除了拜年,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玩扑克、打牌、下象棋等,文化活动枯燥无味。农村冰天雪地又干不了活。现在过年,很多人选择异地过年,北方人到南方感受热带的自然风光,南方人到北方体会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浪漫。也有一家人自驾游,体验不同的节日乐趣。
总之,虽然年俗在不断变化,但核心精神——家庭团聚、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是年文化不变的主题。
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 辑:吕学琦
美 编:房斌
责 编:宋子光
出 品: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偷得片刻之闲
与您悦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