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身体状态和他的性别、年龄、基因等条件密切相关,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交汇,为每个人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感官条件,定义了每个独一无二的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生理层面上都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人类感官的个体差异,以及感官是如何定义个体的。
影响感官个体差异的一大因素是性别。大体上说,女性的感官要比男性更灵敏。以嗅觉为例,女性不仅能感知浓度较低的气味,她们的嗅觉体验也更加丰富和广泛。这种差异的生理基础在于,女性脑中的嗅觉加工部位比男性多了50%的神经元,这很可能是因为更灵敏的嗅觉,可以让女性在怀孕期间更好地避开有毒物质。
类似地,女性的味觉同样比男性灵敏。虽然人的味蕾数量不受性别影响,但女性的味觉感受器反应更灵敏。原因也和繁育后代有关,雌激素能增强女性对味道的感知,所以处于繁殖年龄的女性一般味觉也最敏锐,其灵敏度在孕期达到顶峰。这时的女性对苦味十分敏感,这同样是为了保护胎儿而演化出的生理机制。
大体上讲,在大部分基本感觉中,女性都比男性更胜一筹,唯独视觉中的视敏度和运动敏感度是个例外,在这两方面,男性的表现优于女性。作者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在过去数百万年的狩猎采集生活中,男性是狩猎的主角,追捕猎物的责任对他们的视觉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性别作为人的固有属性,对我们感官的影响是持续终生的。相比之下,年龄的变迁则会给感官带来更多阶段性的变化。人的听力范围是20到20000赫兹,但这个数字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的。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听觉范围会像退潮一样衰减,过了20岁之后,我们大约每天会丧失1赫兹听力,到了50多岁时,就基本听不见10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了。
嗅觉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到80岁时,约3/4的人会出现严重的嗅觉缺损。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老年人身上会有一些所谓的“老年味”,不是因为他们变老后就不注意卫生了,而是因为这些老人真的闻不到异味。嗅觉的这种衰退,主要原因是嗅神经元和鼻腔黏液都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而且很多老年性疾病也会带来嗅觉衰退的副作用。
至于触觉,你肯定也能猜到,它同样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有学者估计,人皮肤内有近25万条微小的神经纤维,在人生早期,神经纤维的数量会随年龄而增长,在十几二十来岁达到峰值。此后就是我们熟悉的感觉滑坡,每过十年,人就会丧失约8%的神经纤维,到80岁时,总数就只有原来的一半了。更糟糕的是,神经纤维的损失在双手、双脚和面部最为明显,而这些部位也恰好是我们触觉最灵敏,最能获得缤纷触觉体验的部位。
没人可以避免衰老,耳聪目明的最佳状态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一去不返,老年人的感官就像无法擦拭的门窗,终会随着灰尘的积累而逐渐模糊。感官以这种方式定义了衰老,而我们能做的,则是对衰老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除了性别和衰老以外,另一个影响感官的重要因素是个体的基因差别。以嗅觉为例,每个人的鼻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对气味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比如闻同一只柠檬,虽然大家都能闻出来这是柠檬味,但这种味道的强度和体验完全因人而异,这是为什么呢?
根源就在于基因,人的每个嗅觉感受器都有特定的基因编号,在全球人类中,人的400个嗅觉基因有上百万种变化,换言之,任意两人拥有同一套嗅感受器的概率基本为零。因为每个人都有专属自己的嗅觉体验,所以这种嗅觉差异也被称为人的“嗅觉指纹”。
性别、年龄、基因等因素定义了每个人独特的感官,我们通过这些独特的世界之门,观察到的世界、认识到的自我也都深深烙印着感官的特点。感官以这种方式定义了你我,我们也因此变得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