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邵悠扬
春节期间,李秀平一直没闲着。作为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忙着给孩子们带来有趣的木偶戏表演。近几年,李秀平致力于研发木偶机器人,开启“木偶奇遇记”。
在济南市市中区竹马戏偶亲子剧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了李秀平。1986年出生在青州农村的李秀平,八九岁时看村里演木偶戏,便跟木偶戏结缘。十五六岁时,她跟着戏班子学习。为了练习基本功,她举着砖头,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基本功练扎实了,她终于有机会摸到木偶。要达到人与木偶合一的效果并不容易,需要学习如何操作竹竿和机关。
李秀平
她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了解到,木偶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真正将这份爱好变成事业,是在李秀平成为妈妈以后。在家给儿子读书时,她拿起一个小粉猪手偶给儿子讲故事,没想到儿子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李秀平生出将木偶戏和儿童教育结合的想法,她开始去幼儿园表演和推广木偶戏。
但是,每次表演一场完整的木偶戏,至少还需要3至5人才能完成。怎么让更多人看到木偶戏的演出?
李秀平的丈夫从事自动化行业,俩人就琢磨着将木偶和科技相结合。从2018年,他们开始研发木偶机器人。
传统木偶的头、身子等大多用木头制作而成,且部分木偶体积较大,李秀平先后用面塑、3D打印技术制作木偶的头部,木偶重量就此减轻;内核为植入芯片的机器人,可根据剧情自主进行动作转换,减少人工操作环节,对木偶表演者的技艺要求大大降低。
她拿着木偶给记者展示,只要操作机关,木偶的眼睛、嘴巴、腰都能活动,十分灵动。她说,经过创新后,剧场舞台10分钟即可搭建完成,一场木偶戏只需要一两个人来操作,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
木偶戏
李秀平团队创编的《济南传说》《少年闵子骞》等多部剧目,已在全国各地演出几千场。她告诉记者,今年计划走进社区、书店等,深入到孩子周围,让木偶戏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谈起新年愿望,李秀平说,“我希望木偶戏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