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正在埃及旅游的好友发来了许多古老的蛇的图像。它们被描绘进壁画里,镌刻在石碑上,千年后仍生动鲜活。而在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上,也能看到不少以蛇为题的文物,同一馆内的蛇年迎春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蛇”文物,诉说着“天涯共此时”。

纵观世界各国的创世神话,都可觅得蛇的踪迹:在中国,伏羲、女娲的经典形象就是人首蛇身;在古埃及,蛇是粮食和家庭的守护神瑞内努泰特女神的化身之一;在北欧神话里,“尘世巨蟒”耶梦加得首尾相衔、环绕人世,其存在本身构成世界的边界……

我们是如此不同,但面对蛇这一神秘而重要的物种,又展现了人心的无限相通。在各民族的文化意象中,蛇始终在神圣与危险、创造与毁灭之间游移。一方面,蛇具有潜在的攻击性,令人生畏且难以控制;另一方面,蛇充满灵性、智慧和生命力,蜕皮、盘绕等生物特征往往与生命起源、宇宙诞生等终极问题相联系,给人以遐思与启迪。

蛇身上的矛盾性,恰恰映射出人类对自然力量既依赖又抗争的永恒主题。起初,恐惧、回避占了上风。《说文解字》释蛇的本字“它”:“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古代先民日常打招呼不是问“吃了吗?”,而是“今天没遇到蛇吧?”后来,人们又将蛇作为图腾加以崇拜,祈佑平安。

随着文明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也不断深入。百姓在永州之野捕异蛇,因其“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据传,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是梦到一条环状的蛇,这才得出了苯环分子的六角形结构——曾经不可捉摸的神奇动物,竟也能激发科学的火花。

说到底,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有恐惧、有困惑,更有直面恐惧的勇气,还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浦东美术馆曾展出公元二世纪罗马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像,他的手杖上盘着一条蛇,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志的来源。而要真正实现“为全人类健康服务”,离不开医学的进步、科技的支撑,以及最重要的,人的主动作为。

今天,DeepSeek为我们带来最有AI味的一个春节。人类独有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又将自身历史带至一个新的纪元。新征程上,愿我们都拥有灵蛇般的敏捷,无惧挑战,把握机遇,勇往直前,生生不息。

栏目主编:简工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程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