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上)

1.农奴制度的危机

俄国在15世纪以前不为世人所注意,犹如马克思所说:"惊慌的欧洲,当伊万在位之初,几乎不知道夹在鞑靼人和立陶宛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莫斯科公国"。直到18世纪,俄国还是一个弱国,日耳曼人、蒙古人、波兰人、瑞典人都侵扰过它。直到18世纪前期,俄国的农奴制度仍有发展余地,资本主义关系极为微弱。世界性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迫使俄国农奴制经济转向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为交换而生产,为增殖货币财富而生产,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自然经济的狭隘眼界,动摇了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从19世纪中叶起,俄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的地主开始采用雇佣劳动制,购置农业机械,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失去土地的农民开始流向城市。30年代,俄国开始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产业革命。


但是由于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工厂得不到充分的原料和自由劳动力。厂主为了雇佣仍属于农奴主的农奴,必须付给农奴主一些利润,这又影响了工业资本的积累,束缚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之,到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一方面,城乡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农奴制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奴制的危机;另一方面,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的农奴制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废除农奴制已提上俄国社会发展的日程。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严重冲突的社会环境中,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沙皇政府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更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度的腐朽,并加剧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为了满足军事开支,不断加重对农民的徭役和税收;商业和工业的紊乱打击了城市居民,临近战场的南方诸省更饱尝战乱之苦。于是农民揭杆起义反抗农奴制,1858-1860年间发生的农民起义竟达280多次。1859-1860年工人起义也有28次。面对如火如茶的革命形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预感到农奴制的废除已无可阻挡。

2.民主主义思想家

俄国先进的思想界一直在探求俄国社会解放的道路。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有"十二月党人"的鼓动宣传和发动起义的偿试。到40年代,又涌现了一批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他们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统治、废除农奴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


赫尔岑(1812-1870年),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从小就接受了违背贵族家庭传统的熏陶。两位家庭教师的思想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位是法国雅各宾党人,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参加者,另一位是倾向进步的反农奴制的医科大学的学生。他们给少年赫尔岑灌输了许多自由民主思想。十二月党人起义也给他的思想以巨大震撼。1829年赫尔岑进入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他关心政治,组织了一个政治小组,讨论和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大学毕业后,沙皇政府以"一个大胆的自由主义者"和"一个危险而诡秘的狂热之徒"为罪名,将他流放维亚特卡省。后他又流亡西欧,先到巴黎,以后到伦敦。在国外,他先后出版《北极星》和《钟声》等杂志,宣传言论自由、免除赋税和解放农奴。他曾期望在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革命按他宣扬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他把农民和农民村社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企图从农奴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个理论在19世纪60-70年代对许多俄国青年产生过重要影响。赫尔岑的晚年在巴黎度过,他很关心法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他于1870年1月21日病逝。列宁称他是"在俄国革命的准备上起了伟大作用的作家",他一生的曲折经历,反映了俄国革命的一个时代。在他墓地的青铜纪念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他只活了58岁,但是苦难并不能把一个人白白毁掉。他留下30卷文集,留下了许多至今还象火一样燃烧的文章。"

别林斯基(1811-1848年),出身于海军医官家庭,与赫尔岑在莫斯科大学同学,因揭露和抨击农奴制度而受到严格监视,1832年7月被开除学籍。他早年曾希望以启蒙教育的办法达到废除农奴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后来在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下,走向革命民主主义。他毕生以文艺批评活动反对沙皇制度,1847年发表的《给果戈理的信》,集中表达了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他早期受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40年代初,在反对俄国和西欧反动思想的斗争中,逐渐成为唯物主义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出生于一个神甫家庭。在大学读书期间接触了空想社会主义和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从19世纪50年代起,他一直从事文艺评论和政论活动,成为当时俄国民主主义运动的主要领袖。从1856年起,他担任《现代人》杂志主编,在他主持下,该杂志积极从事反农奴制的革命宣传,揭露农奴主的阴谋,主张农奴应无条件地获得土地和自由。1862年他遭沙皇政府逮捕,后被剥夺公民权,并被流放西伯利亚,1889年才回到故乡。他的主要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怎么办?》,试图解答怎样反对农奴制度的问题。他批判贝克莱、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力图以唯物主义精神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车尔尼雪夫斯基发展了赫尔岑和别林斯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更深刻,提出俄国避开资本主义直接通过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当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年),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他自幼酷爱读书,学习成绩优异,13岁就已博览群书400余种。1853年他考入彼得堡中央师范学院历史哲学系。大学读书期间,他对现实生活进行积极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并确立了自己的文艺思想。他研究了法国启蒙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研究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追随赫尔岑和别林斯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学生时期他就积极投入人民解放运动,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哲学政治学习小组,出版了手写的秘密刊物《消息》。他写讽刺诗,抨击封建农奴制度。1857年大学毕业后,他就到《现代人》杂志社工作,主持该杂志《批评栏》,直到1861年他病逝前的5年中,几乎每册都有他的论文或书评,篇篇都能引起文化界人士的注意。他称农奴制的俄国是"黑暗王国",象一个监狱,象一口棺材,散布着腐朽的空气。他的书评贯穿农民革命的思想,认为劳动人民同寄生者之间的斗争就是社会史的全部内容,只有革命才能根本改变社会关系。他以极大的热情宣传革命民主主义。紧张的工作,艰苦的生活以及同书报检查官作斗争所过多耗费的心血,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英年早逝。1861年11月29日,年仅25岁的杜勃罗留波夫病故。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