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中年俗中,初五是春节重要节庆活动日,新年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过初五都可破,因此有破五、破污、破吾等称呼。” 陕西省民俗学会会长杨钊接受采访表示,“破五”的主要习俗是“送穷”、迎接财神,中午绝大多数人吃饺子或馄饨,叫作“塞穷窟窿”,西安、鄠邑一带吃搅团,叫“补穷窟窿”。


关中自正月初一到初五有诸多禁忌,不能新起炉灶做新饭,以防“断炊”之虞;忌讳口出不吉利之言,免得冲撞好运;动针线更是大忌,怕“刺伤”新一年的福运;打扫卫生、打碎东西之类,也都在禁止之列,仿佛一动一静皆关乎一年运势。直到初五,所有禁锢全部解除,消散而去,故而得名“破五”。

谈及“破五”的由来,杨钊说,还与姜子牙的传奇故事紧密相连。相传,姜子牙封神之时,独独遗漏了曾祸害比干丞相的费仲之妻。费妻心有不甘,屡次三番前来讨封,姜太公被纠缠得苦不堪言,无奈之下,封她为“穷神”。这“穷神”所到之处,必致赤贫,百姓们都称她为“穷媳妇”。姜太公深知此“神”只可远送,万不可敬奉。于是乎,正月初五鸡叫之前,关中的家家户户纷纷在各住室内燃起纸炮,家中之人手持鞭炮,边放边疾步向外走去,直至大门外,才关门折返,此乃“赶穷鬼”之举,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似在向贫穷宣战,要将其驱赶至九霄云外。

不仅如此,在关中地区,初五还有一项重要仪式——年后的首次大扫除。这场清扫务必由内至外,深入彻底,人们将地上的尘土视作穷鬼的化身,寓意着把穷鬼清扫出门,让家宅焕然一新,开启全新的好运篇章。这一天,邻里之间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向邻家借东西,若实在迫不得已,必须以物换物,而水与火更是万万借不得,毕竟在百姓心中,失去水火无异于失去生命根基。同时,“破五不出门,一年不受穷”的俗谚广为流传,人们也尽量避免外出远行。


再者,“破五”的“破吾”之意同样意味深长,它倡导人们破除自身的坏毛病,在新的一年伊始,静下心来反省过往过失,重塑一个崭新的自我。民间素有“三十而立”之说,其深意在于,人唯有历经多次这般的“破”与“试错”,才能在成长之路上寻得突破之机,实现自我蜕变。

初五这一天能走进大众视野,备受瞩目,“迎财神”习俗功不可没。这就不得不提及华夏第一正财神赵公明,据《周至县志》记载:“赵公明,集贤赵代村人氏。”想当年,他凭借贩卖木材的生意起家,发迹之后,始终秉持“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的高尚品格,扶贫济困,慷慨资助国库,在老百姓心中,他就是当之无愧的“活财神”,千百年来,深受百姓的爱戴与传颂。


被誉为“财神故里”的赵公明文化景区春节假期推出各类精彩的演出活动。

坐落于周至县的财神民俗文化馆,汇聚了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财神民俗文化、精美绝伦的展品以及独具特色的木版年画等。游客步入其中,便能通过文字、壁画、展陈、全息互动影像等多元形式,深入探寻财神文化的发展脉络、传承足迹,以及“财神”人物原型背后的历史故事,还有中国传统春节的民俗文化精髓。此外,市民游客在园区内还能亲身体验非遗民俗活动——转九曲,人们穿梭于九曲回廊之间,寓意着走过曲折,绕过困境,新的一年将平安顺遂、财源广进。


据了解,当下全国范围内,信仰“财神”的形式多样,除了赵公明,还有文财神比干、范蠡,义财神关羽等。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相关习俗也各具特色,大相径庭。初五这一天,南方多地热衷于祭财神、放鞭炮,还会在招幌上挂红布,邻里乡亲相聚一堂,共饮财神酒。尤为特别的是,祭品之中必须有一条大鲤鱼,只因“鲤”与“利”谐音,这条鱼也被赋予了“元宝鱼”的美称。而在北方诸多地区,大年初五的餐桌上,饺子或馄饨依旧是常客。西安、鄠邑一带的搅团,则承载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吃一口搅团,填一处穷窟,盼一份富足。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明 轩辕杨子丨图:新华网 西安楼观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 编辑:马超丨校对:张立丨审核:程渭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