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全国各地都沉浸在欢庆的时刻,美食自然不可或缺。 “吃好、喝好、玩好”是每年春节里的头等大事。而春节期间,由于暴饮暴食和生活不规律,容易导致身体不适,从养生角度讲,我们还是建议您经常饮一些茶,可以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去除油脂油腻,排出体内毒素,保持身体健康。

春节期间,搜集整理了部分老青岛茶庄的图文,带您简单了解一下岛城茶叶历史的过往,寻找那些老青岛记忆里的老茶庄。


据《胶澳志》记载:清朝末年,祖居青岛村的商人胡增瑞曾经常往返于上海、浙江与青岛之间,为土产杂货商店办些毛竹、纸张、白糖、茶叶之类。《海云堂随记》记载,1897年青岛有糕点茶食商店3个,一些土产杂货店兼营由中国南方运来的茶叶。

1905年,山东章丘人孟鸿升在高密路开设的泉祥茶庄(经理王锡臣)成为青岛第一家专业茶庄。

1922年,青岛的华商计有泉祥、瑞源、泰记、复盛栈、天义栈、谦大祥6个专业茶叶店。






上世纪四十年代,青岛市茶叶同业公会会员名册

1931年,青岛茶叶同业公会成立,凡主营茶叶的商号均可以入会。1937年,规模较大的有泉祥、瑞芬、源祥、鸿记、天昌隆5个茶庄。1939年,泉祥茶庄资本增至40万元,从业人员达49人。期间,新开业的有福生德茶庄、大陆茶庄较出名。

1946年的档案资料中,从当时的青岛茶叶公会组织情况表也可以看出,几家老茶庄的实力,理事长是瑞芬茶庄的谭哲卿,两位常务理事,一位是泉祥茶庄的张子盈,另一位是福生德茶庄的贾志超。


1948年,大窑沟冠县路上,著名的“黄山茶叶店”总号。(卡尔·迈当斯摄影)


1939年,莘县路,右前方可见著名茶庄“源祥茶庄”的分号。

瑞芬茶庄、大陆茶庄、泉祥茶庄和福生德茶庄在解放前曾基本垄断岛城茶叶市场,号称“四大茶庄”。还有一说,是上述的四大茶庄加上黄山茶庄、元祥茶庄、联众茶庄和华一茶庄,号称八大茶庄,称为“八大金刚”。这几大茶庄生意颇盛,但在档案资料中也看到了它们辛劳付出的不易,瑞芬茶庄的营业时间是早七点至晚十点,泉祥茶庄更是早六点至晚十点。


上世纪四十年代,黄山茶叶店与鸿兴茶行的广告。

青岛解放后,1954年中国茶叶公司山东分公司青岛支公司成立,由于茶叶货源紧缺,被列为国家控制物资,批发和窨制统一由青岛市茶叶公司经营,并严格按省公司下达的计划组织购销。1956年公私合营后,茶叶货源仍未缓解。1960年,国家对茶叶也实行了定量供应,一直延续到1981年才全部敞开。但是敞开后对茶叶的收购、批发仍由国营商业掌握。


一些小规模的茶叶店也陆续消失,像这家龙口路茶叶店,随着东方菜市场的拆除也不见了踪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茶叶市场从计划经济逐步放开,青岛的大小茶庄也迎来了鼎盛时期。可惜好景不长,进入互联网时代,同其他实体店铺一样,传统老茶庄的衰落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只是没想到如此之快。

现如今,能看到醒目门面的好像只剩下福生德茶庄和另择新址的大陆茶庄了。

回望那些逐渐消失了的老茶庄,你步入到店中,即有茶香袭来,那是弥漫在梁柱之间、浸染在茶箱柜台里的味道,虽淡却留香长远。

大陆茶庄


大陆茶庄的创始人张怡民,号裕福,1904年出生,山东蓬莱人,幼时上过六年私塾。张裕福离开家乡后,早期在福建、浙江、安徽一带做茶叶生意,1939年来到青岛经销茶叶,发现市民的需求及茶叶市场的商机巨大,而一些著名的茶叶商号多聚集在大鲍岛一带,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决定在商业较为发达、茶号却不多的台东镇设立商铺。

1941年8月,大陆茶庄在台东镇上的长兴路9号创办开业。此处紧邻台东商业市场及著名餐饮名店聚福楼,加之台东三路商铺繁多,人口稠密,且周围几里内厂区及工人居住区密集,所以开业伊始就已名声大噪。


延安三路金鹿商场旁的“大陆茶庄”西号


辽宁路旧影,曾经红火的大陆茶庄分号也早已成为了过往。

1984年春节,大陆茶庄一天的零售量就超过1000斤,零售额达到惊人的10万元!而当时大多数市民的月收入仅仅是几十元。此时已在宁夏路56号、延安三路126号分别设立东、西两个茶叶分号,在原崂山县、即墨县、胶州县、城阳镇等地设立大陆茶庄联营分店。

大陆茶庄经常保持80多个茶叶品种,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等高档名茶,及各档次的红、绿、花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茶庄本号内景

1999年旧城区改造,长兴路随着台东商业市场一起被拆迁改造,融入到台东三路商业步行街之中,仅剩“大陆茶庄”一直坚守在原址。2001年,大陆茶庄企业改制,更名为“青岛大陆茶叶有限公司”。2017年7月,作为台东三路商圈仅存的老建筑,坚持近80年的大陆茶庄本号终被拆除,

2017年10月28日,大陆茶庄在市北区汉口路52号重新开业,门前多了一副对联“三江待茶客,四海迎春风”。重新开张的“大陆茶庄”依旧保留着原先的布局,使用着原先的楸木柜台和货架,两个印有“八仙过海”图案的瓷瓶还是分别摆在柜台两侧。

瑞芬茶庄


1939年,黄岛路邻四方路位置,照片右侧可看到“瑞芬茶庄”的字号。

瑞芬茶庄是青岛历史悠久的茶庄老字号,1932年,山东福山人牟赋田就在这商铺林立、鱼龙混杂的四方路筹办店面。1933年11月,瑞芬茶庄在四方路43号正式开业,以经茶叶品种全、信誉卓著而闻名于青岛。


瑞芬茶庄牌匾是著名书法家、清末军机大臣吴郁生所题,可以说是“金字招牌”。一年,吴郁生来到瑞芬茶庄品茶,被这里高品质的茶叶所欣赏,当即提笔为瑞芬茶庄写下店名。吴郁生不轻易给人写字,现存墨宝很少,这块“金字招牌”甚是珍贵。

1943年的青岛市商会茶叶公会会员登记表中,瑞芬茶庄有股东12人,四方路本号使用人数达到32人,河北路分号亦有8人,仓库设在济南路10号,可见其规模愈发壮大。


1998年,瑞芬茶庄门前,博山路与四方路交叉口的两排烧烤摊。(吴正中摄影)

茶庄直接从各茶区进货。各种名优茶叶,使该店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专业茶店。几十年来,瑞芬茶庄坚守于这处纷杂的市井间,虽然字号经理多次变化,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013年,因被列入中山路改造范围内,以及其他原因,瑞芬茶庄迁离了旧址,临时搬到中山路179号,与同为老字号的福生德茶庄合并经营。

如今,四方路上的瑞芬茶庄旧址仍在,不知四方大茅房对面的那座老店铺,那块清末军机大臣吴郁生所题的“金字招牌”,能否再次挂起......

福生德茶庄


福生德茶庄,位于中山路179号,是一家已有八十余年历史的老茶庄。


金梅生画·青岛福生德茶庄广告画

据1943年5月5日青岛特别市商会会员登记表载,福生德茶庄,开办于高密路71号,1939年12月8日成立,主业茶,副业杂货,仓库所在地大沽路25号,经理张聘之,时年37岁,来青10年,住云南路125号,籍贯山东福山,股东10人皆为福山人,使用人数23人。


1947年,福生德茶庄从高密路迁至中山路179号现址延续至今。青岛人喝茶喜欢“香”,茉莉花茶在当时青岛市场极度风行,福生德派人到浙江、福建、云南等产地设磅收货,这不仅可保证茶叶品质,更重要的是,没有中间环节,可使“福生德”做到低价。


福生德茶庄大门前挂着一副对联:“洞庭碧螺朱兰贡尖,西湖龙井茉莉大方”,这上面的茶叶名字便是当时最受市民欢迎的几种茶。


以价格公道、质量可靠、管理严谨、店风独具而闻名岛城的福生德茶庄。1997年与青岛茶叶公司一起并入海滨股份有限公司。

大鲍岛旧时的知名茶庄,现如今,能看到醒目门面的好像只剩下福生德茶庄了。

泉祥茶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青岛泉祥茶庄广告。

1905年,山东章丘人孟鸿升在高密路开设泉祥茶庄,成为青岛第一家专业茶庄。

泉祥茶庄是孟氏家族的“祥”字产业,与四方路、海泊路围合在一起,构成了孟家大院。该建筑始建于1905年,1935年进行了翻修,由中国建筑师张遇平设计。青岛的孟家大院,是旧军孟家南支的产业。而南支在青岛最大的产业,是绸缎业和茶业,前者有瑞蚨祥和谦祥益两家赫赫有名的商号,后者则有泉祥茶庄。


泉祥商号系孟传珊始创于道光年间的周村大街,1896年,孟雒川将泉祥老号由周村迁往济南西关估衣市街,周村成为分号。起初主要经营杂货,兼做茶叶生意。由于经营杂货业者众多,毛利很薄,而茶叶市场逐渐发展且利润较大,泉祥遂逐渐减少杂货,扩大茶叶经营,后转为专营茶叶。

据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商人调查书》资料显示,泉祥茶庄,成立于1905年6月1日。经理王锡臣,山东章丘人。泉祥茶庄位于高密路26号,仓库在陵县路71号,大股东为章丘人孟鸿升。与其他分号的管理一样,泉祥茶庄从经理到伙计必须都是章丘人。


泉祥茶庄的茶叶主要来自上海、杭州、福州、徽州等地,卖方多为本地及胶东一带。茶庄的生意持续壮大,得益于孟家专业化地采制供销一条龙地管理系统,他们在福建设有窨制厂、在苏州设有制茶厂,在杭州设有采购机构,在安徽、上海均有加工机构,作为最主流的茶叶,泉祥茶庄的茉莉花因窨花醇香而备受推崇。


1939年,泉祥茶庄资本增至40万元,从业人员达49人,在青岛茶叶市场可谓首屈一指,同时在台东威海路开设营业部。


1952年2月16日,泉祥茶庄在《青岛日报》上刊登的广告。

据史料记载,青岛一带喜欢喝花茶,泉祥茶庄特在山东省诸城县南关购地种植茉莉花,又在本市红石崖建造地窖子,将在南方采购的茶叶先运到红石崖地窖晾干,用茉莉花熏制各种茶叶,然后运来青岛批发和零售。泉祥的茶叶质量高、味香浓,而且零售方式机动灵活,甚至连几钱一壶的茶叶也照常供应,深受群众欢迎。


青岛泉祥茶庄茶筒

1956年,公私合营后泉祥茶庄撤销,职工有的分到其他茶庄工作,有的到了工厂就业。

作为当时青岛最财大气粗的泉祥茶庄,是“祥”字号中在青岛最早淡出的老字号,也是岛城四大茶庄里最早消失的,成为一种老青岛的特别符号留在了城市发展的记忆里。

青岛人能喝酒,全国都有名。青岛人同样也喜欢喝茶,旧时随处可见大小茶庄字号,街头巷尾茉莉香茗飘香。时光荏苒,那些陪伴了几代青岛人的老茶庄,那些城市记忆中的味道,还有多少人能记得。


本文编辑参考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志·商业志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