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春节,这一源自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祭神祭祖活动的华夏第一大节,承载着无数的文化与情感,其每一天都有独特的意义,而大年初六,更是其中别具一格的一天。
大年初六,被称为 “马日”。传说女娲造物时,先造六畜后造人,初一到初六分别为鸡、狗、猪、羊、牛、马日,初六便属于马的专属之日 ,寓意马到成功。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书中对女娲造人的神话有详细记载,为这一传统增添了神秘色彩。
在传统文化中,大年初六还是 “送穷日”。“送穷” 的习俗历史悠久,唐代时汉族民间便开始盛行送 “穷鬼”。李邕在《金谷园记》中记载:“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到了明清之后,“穷鬼” 被尊为 “穷神”。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大扫除,将家中积攒的垃圾视为 “穷鬼”,统统扔出门外,还要 “作糜、弃破衣、祀于巷”,即把污秽杂物、破衣烂衫打扫出门外火烧祭祀,以求一年与穷无干,富贵有余。
大年初六的习俗丰富多彩。“挹肥” 是其中之一,古时正月初六被称为 “挹肥日”,因为从正月开始到初五皆不能打扫,旧式厕所中的粪便堆积,初六便要进行一次大清扫,将厕所彻底清扫干净。同时,这一天也是商铺开张的好日子,称为 “开市大吉”。
开门之际要放鞭炮,寓意新年的生意红红火火;进门的桌子上摆放通红的大橘子,以求 “大吉大利”,门板还要贴上 “开市大吉,万事亨通” 的大红对联。过去,老板和店员们还会用秤杆敲打秤盘,猛摇算盘,让商铺响声不断,祈愿来年生意响当当 。此外,中国人有 “三六九,朝外走” 的传统习俗,大年初六外出游玩为宜,人们会有意识地把行走线路定为一个圆,寓意在新的一年 “行大运”,讨个好彩头。不是迷信!明日大年初六,牢记:1不碰,吃2样,3要丢,祈福纳吉!
“1不碰”
不碰易碎物品。大年初六,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打破了碗、盘、杯等易碎物品,会带来不吉利的预兆,可能会影响一年的运势。这是因为“破”字在中文中与破损、失败等负面含义相关联,人们担心这样的行为会招来厄运,破坏新一年的美好开端。因此,为了避免这种不吉利的情况发生,大年初六时人们会格外小心,不轻易触碰易碎物品。
“吃2样”
饺子,这一形似元宝的传统美食,在大年初六的餐桌上意义非凡。它不仅是美味的象征,更代表着财富与吉祥。多地在这一天仍保留着吃饺子的传统,人们在包饺子时,还会别出心裁地在其中放入硬币、糖果等寓意吉祥如意的小物件。吃到包有硬币饺子的人,被视为新年财运亨通,能收获财富;吃到包有糖果饺子的人,则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 。
年糕,在大年初六同样备受青睐,南方流行吃年糕,北方则偏爱油糕 。年糕以糯米粉为原料,口感软糯且具粘性;油糕在山西等地的地位等同于饺子,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美食。它们皆因 “糕” 与 “高” 谐音,被赋予了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年初六食用这些糕点,象征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事业能够蒸蒸日上,生活日益美满,每一步都迈向更高的台阶,收获更多的幸福与成功 。
“3要丢”
1:丢污秽杂物。在大年初六这一天,人们会早早起床,将家中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那些容易堆积污秽和杂物的地方,如厕所等。古人还会将正月头几天积下来的垃圾丢出门外,并进行火烧祭祀。
污秽与杂物在古人眼中是晦气与霉运的象征。将它们统统扫出门外,寓意着将过去的烦恼与不幸一并送走,为新的一年腾出干净、明亮的空间。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整理,更是对心灵的净化。
2:丢破衣旧物。古代,人们会在这一天将家中的破烂衣物丢弃掉,寓意着摆脱过去的破旧与不堪,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如今,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不再需要等到衣物破烂才更换新衣服,但这个习俗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这一习俗提醒人们要勇于舍弃那些不再适合、不再需要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只有敢于舍弃、勇于更新,才能保持生活的活力与新鲜感。
3:丢沉重包袱。大年初六,很多人将重返工作岗位,开启新一年的事业旅程。此时,人们需要丢掉过去岁月里沉积下来的一些让自己耿耿于怀的事情,这些会成为前行的沉重包袱。
丢掉包袱,轻装前进,意味着人们要放下过去的负担,以更加轻松、愉悦和充实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还能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