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年俗谓之“破五”,既是春节狂欢的收尾,更是新旧交替的转折点。老话说“百节年为首”,传统民俗中过春节的禁忌颇多,如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初五日前,妇女忌出门,商铺皆闭户,至五日始破禁。”古人以“破”为界,此日一过,年节禁忌尽消,生活重归正轨。
过“破五节”是春节期间比较重要的一个民俗,隆重热闹,仪式感强,《清嘉录》详述苏州破五盛况:“初五子时,爆竹喧天,谓之接路头。店家争早开市,牲醴毕陈。”从宫廷祭财神到百姓扫秽土,从商贾开市到游子启程,破五习俗如一条文化纽带,串联起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现代人虽不再拘泥旧礼,但那些藏在饺子褶皱里、鞭炮碎屑中的古老智慧,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传统民俗中,正月初五都要做什么事情呢?分享给大家。
一、接财神
财神,是人们心中财富的象征。在破五节接财神,是许多地方最为重视的习俗之一,接财神是破五节的重头戏,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日为祭财神日,鞭炮昼夜不休。”民间认为财神有五位——东路招财、西路进宝、南路利市、北路纳珍、中路赵公明,合称“五路财神”。
老北京商贾会在供桌摆整条鲤鱼(象征“鱼跃龙门”)、羊头(谐音“银洋领头”)、金桔(取“今吉”之意),案头供奉算盘账本,掌柜率伙计三叩九拜。江浙一带讲究“抢路头”,初五子时刚过,商户争相开门焚香,把鞭炮从店内燃至街心,喻指“引财入室”。
现代上班族也可以有一些仪式感,如将手机屏保换成财神图,晨起念诵“一接健康财,二接平安财,三接事业财”,再用红纸写下新年财务目标压在钱包底层,图个好彩头(民俗活动,无关迷信)
二、送穷
与接财神相对应的,便是送穷。穷神,又称 “穷子”,相传是颛顼之子。送穷,就是要把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穷鬼穷神都送出去。韩愈在《送穷文》中将穷鬼分为“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类,破五送穷正是驱散这些晦气。陕西关中地区保留着最古老的送穷仪式:初五凌晨,家主穿旧衣持扫帚,从炕角一路扫至大门,将尘土与破衣烂鞋裹入芭蕉叶,在三岔路口焚烧,高喊:“穷鬼去,福星来,一把火烧出金银山!”
这一天,人们会将家中的垃圾清扫干净,然后拿到门外倒掉,寓意着送走贫穷和晦气。还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也可以整理积压的旧文件、过期药品,装入红袋标注“穷气”,投入碎纸机时默念:“碎碎平安,晦气消散”,既有仪式感又践行断舍离。
三、吃饺子
北方民谚云:“破五的饺子捏得紧,整年不招是非人。”包饺子时需将褶边用力捏合,称为“捏小人嘴”,饺子作为春节期间的传统美食,在破五节也有着特殊的意义。饺子形似元宝,吃饺子就有 “招财进宝” 的寓意。
东北人必包酸菜馅,酸(栓)住财气,拌入猪油渣称作“肥水不流外人田”;天津人捏“老鼠饺”,细长褶边象征“鼠叼元宝”;山西人包铜钱饺子,吃到者要大喊“咬住财根”,煮饺子时添三片白菜叶喻“百财护锅”,这些细节藏着祖辈的生活智慧。
四、放鞭炮
古时以爆竹驱年兽,破五放炮更重在“崩穷”。《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五日,爆竹于庭,以辟山臊恶鬼。”需注意的是,许多地区仍禁放烟花爆竹,不妨改用踩气球(喻“踩碎霉运”)、敲铜锣(称“响财”)用蓝牙音箱播放《财神到》,微信群发“电子鞭炮”表情包等方式替代,心意远比形式重要。
五、开门做生意
老字号视破五为“开市吉日”,《东京梦华录》记载:“初五黎明,诸市开张,酒垆茶肆俱焚纸马。”在传统观念中,正月初五是开市的吉日。经过了春节的短暂休息,商家们纷纷选择在这一天开门营业,希望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开门时,商家会在门口贴上大红的对联,燃放鞭炮,寓意着开门红。有些地方的商家还会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祈求财神保佑生意红火。
——老井说——
从韩愈笔下的送穷车船,到今日的电子财神;从街巷商贩的铜锣声,到直播间的“开市红包”,破五习俗在千年流转中始终未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当我们在饺子里咬到硬币,在鞭炮碎屑中跨过门槛时,完成的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温情致敬。
你的家乡在破五节还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分享日常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