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最忙的人——小姨。
商家们刚催着女性争当时髦小姨,把各类服饰打上相关的标签,转头又捧出了“学霸小姨风”。
时髦小姨穿搭走张扬自信路线、色彩大胆,学霸小姨穿搭更低调内敛、黑白灰棕是主调。
本以为这就是小姨风的尽头了,这俩穿搭关键词已经把衣服的常见色系包圆,足够商家卖货。
没想到前段时间又造出了“国风小姨”“姬感小姨”“元气小姨”等词,凑一块看有些荒唐好笑,明明直说国风、元气风就好。
“独生女没有当小姨的机会还配买衣服吗?”
“身份是大姨能买小姨风衣服吗?”
有趣的是,不论是哪门子人造小姨风穿搭,都把一类服饰作为重要元素——羊绒大衣。
不少网友都忍不住调侃莫非今年羊绒大衣滞销了,它最近的出现频率有些过高。
除却小姨风,羊绒还在前段时间“富人的冬天不臃肿”“穷人无法体面过冬”话题里不断出现。
这些帖子称富人冬天穿的万元羊绒大衣看着单薄,其实很保暖,只有穷人才需要穿得鼓鼓囊囊地过冬。
连“冬天买羽绒服就是关于穷人的骗局”“羊绒大衣零下十几度也能穿”的词都出来了。
的确,今年冬天大家对羽绒市场鱼龙混杂的意见很大,对羽绒祛魅很多。
但它恐怕不代表刚被羽绒伤过心的消费者,就会无脑追捧羊绒。
这些话题已经零星开始激起网友们的反感,觉得贴标签痕迹太重,但也有许多人被铺天盖地的“羊绒”勾起好奇心。
它究竟是何方神圣,网上那些羊绒的富人叙事又有几分假几分真。
01
小姨风必备、富人的标配
羊绒被捧成今冬顶流
在众多小姨风穿搭帖子里,被用于举例的明星模特们穿的不是羊绒大衣就是价格更高的皮草。
被称为羊绒大衣届爱马仕的MaxMara是帖中常客,价格在1万到5万不等。
此前被惠英红、张小斐的杂志图带火出圈的意大利老钱品牌Loro Piana也常被提及,大衣单价八九万。
一些帖子将羊绒大衣形容成轻薄修身、走路带风、色泽波光流转,符合“小姨风”这个词语里被寄托的独立气质。
标题里写满“高智感”“低奢感”之类的标签,文案里鼓吹着上岸体制内小姨与北上广潮人小姨的衣橱内都缺这么一件。
有的还颇为“贴心”地表示高奢品牌的万元羊绒大衣确实太贵,不如买某某千元平替,穿去拜年同样能让村口大娘另眼相看。
就是感觉没太考虑独立小姨们的肚脐眼着凉问题,总在建议把羊绒大衣敞着穿。
冬天的穷富差距话题帖里,羊绒则被形容为轻便又保暖,“有钱人冬天穿一件贵羊绒就够了”。
“富人的冬季顶级面料是阿拉善羊绒、小山羊绒、骆马绒。
我的顶级冬季面料是摇粒绒、羊羔绒、珊瑚绒”
很多博主拍的段子视频里都编排了这样一个桥段:
我每天上四件下四件裹得像球,富二代同事/朋友冬天总是只穿单薄大衣。
以为TA在嘴硬,结果穿了下TA的贵衣服后真的不冷。
评论区通常有“当事人”附和:“确实,我有一件xx品牌的羊绒大衣真的暖和。”
好奇网友们顺着品牌名一搜索,被价格标签的数字长度震撼,直呼感冒药还是比衣服便宜多了。
有的讨论帖教人如何在冬天分辨有钱人与穷人,教学重要课件是《黑暗荣耀》里妍珍的那句名台词:
“昂贵的珠宝、手表、包包、车,全都很重,而昂贵的大衣、礼服、鞋子,全都很轻。”
穷女孩假扮富家女剧情的韩剧《安娜》则是教学案例,剧中女主贫穷时期穿着不合身的厚大衣、裹着层层叠叠的粗糙围巾。
假扮富家女跻身成功人士后,女主的冬日穿搭开始变成小香风外套、贴合身材曲线的羊绒大衣不离身。
并由此得出结论——
穷人在冬天才需要穿得厚实,富人在冬天也能保持轻薄。
这个结论显然不够严谨。
冬天可以穿的很少的,不止是OLD MONEY,还有精神小伙精神小妹,零下20多度天气穿个单裤还得露脚脖,年轻抗冻是最大的资本。
冬天富人穿羊绒大衣就足够的说法也很容易不攻自破,上张图就行↓↓↓
刷到过最离谱的帖子宣称“冬天没事就放静电的是穷人”,因为全身上下都是聚酯纤维。
“噼里啪啦作响的不是静电,而是我的贫穷。”
同样的,这些吐槽段子底下还会附上几句对羊绒的追捧,“我穿羊绒没静电过。”
但凡学过初中物理就知道,静电是一种摩擦引起电荷重新分布而形成的物理现象。
在物理规律面前,一切平等,再有钱也不能掀泰勒斯的棺材板。
人造纤维会产生静电,羊毛、羊绒这些动物毛发纤维也会,在干燥环境下同样噼里啪啦。
02
小小羊绒
被吹上天了
不难发现,不论是“时髦小姨”还是“富人冬日穿搭”叙事里,对羊绒的描述都掺杂着一层对精英阶层的想象滤镜。
前者将贵价外套等同于一种稀缺的、令人羡慕的人生范本。
把独立、野心、品味等个人品质,都简单粗暴地凝结成对一套衣服的渴求、对春节拜年时出风头的渴求。
后者则通过夸大羊绒的性能,又一次挑动了大众对富人生活的窥探欲、对普通生活的自嘲吐槽。
一来二去,把羊绒烘托成了某种贵族化的存在。
上一次见到如此戏剧化的对羊绒的描述,还是几年前在真·电视剧《继承之战》里。
这部电视剧为了在视觉上凸显政经界老钱风,服装顾问给剧中的传媒大亨家族成员全穿上了开司米(一种山羊绒材质)。
一家人全穿着深深浅浅的米色、驼色、灰色,用它来诠释随性、低调。
剧里还围绕着羊绒设计了很多与家族地位相关的情节。
比如让一个富豪家族的儿子穿着祖父的旧山羊绒毛衣,以此来暗示这家人多年传承、低调奢华的特点。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谨小慎微的家族赘婿在外经常穿全套的正式成衣,暗示他在家族里小心翼翼、难以放松。
但正如前文强调的,这是一种戏剧化的视觉强化设计手法,剧中主角团们一年四季都穿着羊绒或羊毛搭配。
抛开这些自带噱头的人工滤镜,羊绒只是一种保暖性能较好、贵价纺织材料。
衣服是否保暖,通常主要与面料材质的空气导热系数相关。
面越蓬松、绒毛厚,又或者有独特结构,都可以让面料储存越多空气、保暖效果也就越好。
羽绒服不能勤洗就是这个道理,洗太多次容易让羽绒不蓬松、羽绒间储存的空气变少,衣服也就不保暖了。
羊绒的保暖性能好,便是因为它纤维细、比如A级羊绒的直径为14-16微米,能“锁住”静止空气。
不过说起来可能会滤镜破碎的是,羊绒的纤维细度虽然是动物纤维中数一数二的,但不一定比得过人造纤维。
像近几年常被用于保暖内衣制作的“德绒”材质,一种腈纶纤维,细度可以达到9.8-10.4微米。
如果单论保暖,便宜的人造德绒其实没有逊色太多。
羊绒的导热系数是0.045 w/m·℃,德绒的则是0.05w/m·℃,相差无几。
真要对比的话,羊绒更多赢在柔软度、吸湿性、肤感舒适度、弹性好、稀缺性等维度,而不是如今网络段子里强调的“保暖”
客观来说,羊绒的确是公认的好面料、“像云朵般柔软”。
考虑到它取材与纺织工艺的困难程度、一只山羊只能出几十克绒,也算贵有贵的价值。
但要说保暖性能比羽绒服棉服更好、零下十几度都能穿、没有静电,那大可不必。
不然南极科考应该穿羊绒去,而不是羽绒科考服。
把它强捧成为时髦小姨必穿、区分贫富关键也大可不必,是人穿衣服、而非衣服穿人。
03
“时髦小姨”与羊绒大衣
都不是必需品
互联网上已经有不少人对围绕羊绒的许多话题感到不适、反感。
因为它们当中的不少讨论,无形当中把一种穿搭风格捧成了必需品、用一种选择否定其他方案。
指出所谓富人穿羊绒大衣也不冷,是因为他们出门直接走地库、车接车送,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恒温的室内,不需要在冬天的清晨蹬共享单车。
静电同理,在用加湿器维持合适湿度的室内,当然不会干燥得噼里啪啦。
普通人明明寻常地穿着棉袄、厚毛衣、羽绒服们,却被描述为“穷人无法体面地过冬”“你看看这好看吗”。
大家伙的衣服不破不脏、大大方方地穿上身,哪里就不体面。
少数讨论甚至将穿衣选择与为人尊严联系了起来,“穿上羊绒衫感觉自己的背第一次在冬天挺直了”。
诚然,穿着差距带来的自卑感在现实中广泛存在,哪怕是幼儿园小孩也会分辨谁的书包看起来更贵。
但利用这种自卑去反衬强调另一方的优越性,是一种无声的言语倾轧。
“时髦小姨”的话题也与此相似,它片面地用消费元素构建出了一个时尚多金女性的形象:
穿羊绒大衣、脚踩过膝皮靴、戴着巴洛克珍珠配饰、背着轻奢包。
并为之赋予了每一个女生都曾羡慕过的名字——家族里那个特立独行的小姨。
只是仔细想来,这个形象浑身上下每一点都是利他性的,缺少“小姨”本人的真正特质。
要足够有钱,足以为自己添置一身令人羡慕的行头,出手阔绰,包里揣着散给晚辈的红包;
要足够清瘦高挑,时髦风、学霸风、元气风穿上身都好看,且热衷于为自己购入新年战袍。
这哪里是时髦小姨,明明是商家们最想要的理想顾客。
而在这个被构建出的虚假完美小姨衬托之下,所有原本正常的、多样的小姨形象被否定。
大家原本都是普通小姨,如今莫名成了贫穷小姨、憔悴小姨、劳累小姨、老土小姨,这一切本不必要。
更没必要为了好听,明明是大姨却硬说是小姨。
鲍曼的《消费主义如何操纵我们》中有句著名的观察:
“在消费社会,每一次消费之后产生的不是满足,而是更多的消费欲望。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消费品要在满足欲望前遭到诋毁与贬值”
世间无新鲜事,羊绒说不定什么时候也会被时尚圈斥为陈旧老土、缺乏新意。
“时髦小姨”的概念也可能被抛弃,再冒出什么多金姑姑、校草小舅、酷拽叔叔。
“它们通常以‘做你自己’这一提议为代号,鼓动我们继续追寻真实的自我——前提是永远没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因为如果找到了,乐趣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