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是阅南地区主要戏曲剧种,也是福建省的五大剧种之一,流传于泉州、厦门和台湾等闽南方育地区,也流行于东南亚国家闽南人聚居地。高甲戏目众多,表演精湛,大气恢弘,幽默器藏, 2006年5月进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吕塘戏曲学校高甲剧团的洪庆滨是市级高甲戏传承人。
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高脚戏,形成于明末清初。闽南地区每逢迎神赛会、喜庆节日,乡间群众装扮梁山英雄人物,跟在游行队伍间表演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配合锣鼓和民间曲调引起观众兴趣,随后即有小孩表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出现,观众称之为“宋江仔”。后来逐渐成为由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被观众称为“宋江戏”(1962年,马巷竹仔林曾有“宋江戏”戏班)。“宋江戏”只演水浒故事,受外来剧种的冲击,难以满足群众的要求,因此,南安岭兜村出现“合兴班”,它突破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演出半文半武戏,“合兴班”吸收四平腔、徽剧、弋阳、京剧的营养,表演艺术不断提高,深受群众喜爱,“宋江戏”和“合兴班”融合成为现在的高甲戏。
原创高甲现代小戏《送枪》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剧目奖。
翔安于清末就有高甲戏班。 高甲戏班由一个或多个人组织牵头,叫班主,俗称“戏头家”,由其购置戏服、道具、乐器。班主按照高甲戏的传统规制聘请有名师傅开班授教,演员有本村的,也有外地,重要角色也可以外聘演员参演,戏班一般训练四至六个月就可登台演出。
马巷竹仔林的高甲戏班成立于1914年, 由高甲戏名演员洪三天执教,主演大花。戏班演员演技娴熟,服装新颖,在马巷地区巡演,这开启翔安高甲戏的先河。
随后,马巷内厝的莲塘成立“新福社”高甲戏班,由林助技师傅主教。“新福社”在马巷地区很有名气,大型民宿日都有它的“出头”,群众喜闻乐见。
由陈仔坪主台的后陈“八到班”(“八到”即“八股份”的意思)由班主和演员合股组成,这种高甲戏班的组织形式,给戏班带来活力,演员和班主齐心协力,争取请戏业务,提高演技水平,是当时活跃乡下的著名戏班,受到百姓的好评。
殿前、大嶝、小嶝也有高甲戏班, 戏曲艺术气氛较浓,白天下海捕鱼,讨小海,捡花螺,一有空闲,则演唱南曲,练习演戏基本功。小嶝岛有高甲戏班,大嶝岛山头村由郑汙(乌)师组建高甲戏班。
大嶝麦埕自然村由曾焕炎任班主,组建“莲升高甲戏班”, 演员有来自石井镇人,也有莲河村人(莲河村1973年由南安划入同安,大嶝岛原属金门县管辖)。1931年,大嶝艺人谢天造和莲河的艺人合伙创立“金莲升”高甲戏班,这就是现在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的前身。
“文化大革命”期间,翔安莲河、下吴、东园、珩厝、花林、吕塘、董水、蔡厝、后村、彭厝、欧厝等沿海乡村,马巷、内厝、黄厝等地,先后组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为政治服务,也以高甲戏的形式排练移植样板戏的剧目,如《沙家浜》《白毛女》《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珩厝排练《王佑斩手》等剧目到各社区演出,受到各地民众的好评。董水的生产队排练高甲戏《龙江颂》到同安县城汇报演出,被来自全省各地的会议代表称“放了一颗卫星”。
现在,翔安区传承高甲戏曲艺术的主要基地是吕塘戏剧学校。 该校自办学以来培养了不少的高甲戏曲演员,多次应邀到金门等地区和新加坡、文莱等国家演出,为传承高甲戏剧艺术做出重要贡献。
南音、宋江阵、车鼓弄、拍胸舞、高甲戏,这些农耕时代的民间艺术,随着翔安先民的出洋、渡台,也被带到海外及台湾地区,成为海外侨胞、台湾同胞乡愁的载体,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加强两岸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增强文化认同,统一祖国大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火热!提速!这个春节,厦门翔安机场建设现场……
就在今天!翔安这所120年老校的校庆筹备会启动了……
编辑\任旭萍
一校\蔡佳怡 二校\王妍
一审\任旭萍 二审\朱毅力 三审\陈兴
翔安区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