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人的第一本散文集,在这样一个秋天里,归集成册,意义有所不同,这是一次情感的归整,也是一段人生旅程的总结。
一
喜欢写散文随笔。这源于我的性格和境遇,性格上我既张扬随意又收敛拘谨,境遇上我一帆风顺之后艰辛备尝命运多舛,因而在生活上我只有随遇而安,胸无大志随心所欲而又不甘沉沦。我如一颗小石子,被生活和命运的激流一路冲击,最后成为被晾在岸上的无棱无角的鹅卵石。
痛后余生,我的心还是热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温暖。这温暖来自于我的亲人,朋友,来自于我的日常生活。这温暖也时刻激发我发光发热。写作便是我的一种生命存在,也是我给这个世界的一缕温暖。散文随笔的写作散淡而随意,我常常是有感而发,不能自已,这个过程让我的心灵得以安托,书房便是我的“栖心斋”。
随着年岁渐增,我开始明白,一切的拥有都是侥幸,无常才是生活的本质。庆幸的是,这些年笔耕不辍,隔三岔五,在心平气和之际,用笔头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字虽然稚嫩,却深深镌刻着我人生的酸甜苦辣、悲辛欢悦。写字让我收获,增长见识。写字让我踏实,写字让我充盈。这是我的幸福,我的欢欣。我经常奢望自己的作品有份量,扎根在阅者的心里,像瓦列里,像盛开的菊花,袅娜,怒放,纷繁,也奢望自己的文字智慧,机警,活泼,细密,一丝不苟包裹着我朴素的思想,寂静的核。
这么些年来,我坚持业余写作不辍,至今在《中国散文》《福建文学》《山东散文》《甘肃文艺》《甘肃日报》《东京文学》《西部散文》《中国税务报》《甘肃税务》《张掖日报》等国内报刊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30多篇,有10多篇作品获省、市级奖,并被收入有关选本。2011年,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中国散文学会和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这些年来,我用文字记录平淡琐碎的生活,也用它排遣生活所夹带的无聊与苦闷。当初是写在纸上,后来存在电脑里,再后来也就跟着潮流写起了博客。其实,一直以来,就有朋友鼓励我把自己的作品整理一下,出本书。我往往一笑了之。曾经,也有系统内同事筹划出版作品集,邀我加入,却在最后关口又惶恐退却了,怕自己粗糙的文字因自我而困窘,因乏味而伤情,枉自辜负了阅者和自己的那一片真心。然而人间如梦,世事如棋。如今,因为某种机缘巧合,我却又如此认真的要将自己这些年来的文字整理出版,给朋友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慰藉。
我深知这些文章还很单薄,会贻笑大方,我权且把它们当做一块砖头,垫在自己脚下,好向高处出发。
二
一位作家说:“写作是搭救人生虚无的一条船。”其实,一个在深夜里提起笔来写作的人,心中一定是有隐痛的。因为,生命的痛苦与忧伤无处安放。一个人精神的痛苦,其实没有任何人能分担,似乎只有文字可以担当。
差不多用15年时间,我断断续续写下了180余篇50多万字的文字。在此集中,我选择了已经发表过的90余篇文字,可以算做是我这15年来的心路历程的一个总结。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卑微的人物,按道理我所写的所有物事和我所有经历也算不上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因为有些文字往往是因为人的身份和份量而显示价值的。
回望,人生如梦。这星星点点的散篇短章犹如梦的片断,连缀起来,成为生命风景的蒙太奇。这让我欣慰,这也是我生命底色、人生和心灵历程的片段写照。文以载道,书为文之集成,珍贵,乃至于神圣。这也是我敢于把这些文字结集的自信。我把这些文字分为四辑。
其中第一辑《心灵雯光》。本辑主要以微小的生活和日常起居的细节为端点,把过往的一些生活点滴、心灵感悟、心情随想等,以文字的形式定格留存,更多的记录自己内心感受。所以,文字就多了些生活琐事,所谓“饾饤之学,闾巷之谈”一类了。
第二辑《城市符号》。此辑中的文字主要是写了20多年来在古城生活的变化,它们是我工作之余的一盏萤火,上班路上的一丝遐想,抑或枕边的一道灵光。文字虽然稚嫩,但敝帚自珍不忍丢弃,于是翻检粘贴,勉为其难。所有文字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既无分门别类,也无刻意雕饰,只言片语,雪泥鸿爪,庶几就是我庸常生活的原貌。
第三辑《血脉乡土》。在该辑中,我用比较多的篇幅,回忆自己的童年、少年,曾经求学、干活,乃至游玩过的地方,力求通过一段段昔日生活气息的记叙,呈展乡村的生存状态,以及记忆后的判断,回味,为时代存照。过去的生活片段是不会再现了,当时的人,与人经历的事,与人的感情,意兴,幸有笔录记述,未得与时湮没。
第四辑《山河屐痕》。此辑共收录了25篇文字,无论山川草木,乡村田园,旷野幽谷,每身临目瞩,都有一股舒心、惬意、恬适,美好的气息生发于心底,舒缓悠游的散布全身,深意为一种享受。只是经历平平,见识无多,既阙临世之高远,也乏怀古之深沉,又人微语淡,很难为山水增色。
四辑文字,构成了我用散文形式写成的一册凡人的生活记录,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够为几十年人生变化划出的浅浅的轨迹来。
三
我从2004年开始写散文和随笔,回顾走过的来路,自己断断续续写下了许多文字,欣喜过、彷徨过,文学神圣而庄严,我在这条路上走得太慢,成绩平平。而且,因为早年时,我败于自己的生活,艰辛的历程,使灰色和黑色成为沉积在我内心和精神的某种颜色。多年来,我是带着这种深潜在内心中的颜色生活着。不论我行走在城市还是乡村,是阳光普照还是阴雨绵绵里,这种颜色始终跟随着我。当然,这样的底色无疑也影响了我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能力,多半时候,我是偏执的,悲天悯人的。不过,当我反复接近它,从不同的方向冲荡开去,这样的颜色竟然也幻化出绚丽的色彩。
因此,在灰色和黑色成为沉积在我内心和精神中的一种颜色时,我的文字是沧桑的,同时也需要阅者像扒开茂密的水草寻找鱼儿时那样看。不论你唏嘘不已、长吁短叹,她就在那里,像极了日常的生活,平铺直叙也好,跌宕起伏也罢,实实在在把过往的时间裹挟。所以,这种风格一直以来成为我标志性的写作方向。但其内容都是我的经历,都是现实的,都是在场的,都是扎根生活的。这些年来,我的写作没有离开我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所以写作对我来说,更多的像是某种清洗行为,我试图通过写作清洗生活和境遇施加给我内心和精神中的灰色,以恢复我光亮的本性,恢复我的真情实感。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文字属于自已情感性的记述,整理的时候曾经试图删去一些重复的情节,但是一旦删去,单篇阅读时候自然就少了一些厚度。经过考虑,还是保留了原来码字时使用的情节和当时那种一气呵成。还有,内文涉及一些人或者事,甚至有些针砭,都属于我个人的真实记忆和情感流露。我希望有关人士读到有些文字时,能够宽容并尊重我这一份真实的情感。
我已年载半辈,其实像我这样年岁的人,大都是一些心怀感激而又多多少少有些喜欢怀旧的人。几十年过来,值得感激和记忆的人与事实在太多太多。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在不久的将来,再做一场纪录,为历史、为社会,当然也为个人再留下一些“曾经走过”痕迹。
感谢一直喜欢我的文字的朋友们,感谢永远支持我的父母和亲人。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撑,我在暗夜里孤独、寂寞的写作,不知道会走向何处。
举报